中宏网福建12月3日电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河网密布,有“闽在海中”之说。得益于先天地理环境优越,福州形成了许多古道及码头。渡口就是古代福州水路交通文化遗产之一。
在长期的水路交通历史里,福州人民逐渐创造了有关渡口的摆渡文化、咏怀诗文、摩崖碑刻、疍民歌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这是一首在福州传唱至今的童谣,它反映的就是唐代洪塘渡口边百姓的生活。
在闽侯旗山下南屿坎水保留着宋代锦溪古渡,是在靠岸水中架设石板条砌成平台,岸边及水中还立有石柱,供泊船时系缆绳用,岸边还有近千年古渡的碑文。
整个古渡保留原有风貌,十分珍贵。岸边有古渡的碑文:“勾当林祐、林稷臣、僧应琛、必言、义端、超升、石匠张遂,处士张初自造。政和五年四月十一日始建,五月二十八日告成。”政和五年即1115年,距今已有896年了。
位于福州城门镇峡北村古渡口边上浮礁石的正北面悬崖处,有郡守李拔的摩崖石刻“龙江飞渡”,全长五六米。东岐码头,古称翁岐渡,其地有宋代和明代相邻两码头,还有宋至清代摩崖石刻,2012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由国家文物局立碑保护。(文/图:华人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