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N三校联合毕业设计(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供图)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与韩国高丽大学智慧城市学部联合发起“中韩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供图)
作为海峡两岸建筑教育协作的积极推动者,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深度参与第三届NHN三校联合毕业设计。近日,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共聚南京,围绕“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数字梦工厂”展开产学研联合攻关。
在实地调研紫东国际创意园等标杆项目后,华侨大学团队提出“数字孪生技术赋能文创空间”的创新思路,其跨校协作模式获启迪设计集团专家高度评价。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陈志宏表示:“联合毕设突破校际壁垒,既强化了两岸建筑教育互动,也为学生对接产业前沿需求提供实战平台。”
2025年伊始,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以多元化的国际协作与本土实践,串联全球智慧,搭建中外建筑教育交流的枢纽平台,为建筑学科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中韩共绘
集美学村焕新的跨文化实践
1月5日至9日,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与韩国高丽大学智慧城市学部联合发起“中韩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双方师生以厦门集美学村为基地,围绕45.7公顷历史街区开启跨文化协作。
开营仪式上,两校签署MOU协议,确立以“传统与现代共生”为核心目标,聚焦嘉庚风格建筑群与闽南侨乡文化的保护再生。工作坊通过田野调查、居民访谈及多轮方案迭代,形成“文化微更新”与“智慧场景植入”双路径——中方团队侧重燕尾脊古厝风貌活化,提出宗祠空间功能复合化策略;韩方引入流动性空间设计,探索AR技术赋能侨楼叙事。
终期汇报中,6组方案获导师团认可,其中“数字孪生导览系统”与“刈香巡游文化廊道”设计被纳入集美区城市更新备选库,彰显跨国协作对历史街区可持续更新的创新价值。
跨国协作
中日木构复原技艺的学术对话
2月19日,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考古遗迹与木造建筑物的复原》专题讲座引发学界关注。
学院特邀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教授海野聪,以日本奈良兴福寺中金堂复原工程为案例,系统解析木构建筑复元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海野聪提出“复元学方法论”,强调建筑史学者需深度参与考古挖掘,结合数字化建模技术实现精准复原,并在对谈环节与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任丛丛及华侨大学教授陈志宏、周珂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
华侨大学作为讲座承办方,通过《建筑师》杂志全网直播,吸引逾万名海内外观众参与,搭建了中日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互通桥梁。
国际六校联动
城中村再生的全球视野
在厦门高崎寨城市更新国际六校研究生联合设计工作坊中,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再次彰显其国际化教学特色。
工作坊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华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建筑学院校,以“烽火高崎,渔村再生”为题,探索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多元路径。学院团队带领学生深入高崎社区调研,结合殿前街道智慧家园实践经验,提出融合闽南文化记忆与智慧城市技术的改造方案。
自2012年发起至今,该工作坊已培育数百名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规划师,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教学奖项,成为华侨大学推进“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典范项目。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还在澳门城市更新、华侨华人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华侨建筑遗产修缮等方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城市更新领域的技术融合。
从中韩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到中日木构复原学术对话,从国际六校城中村再生实践再到两岸产学研协作项目,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以“在地国际化”战略,构建起多维合作网络,以侨校特色为纽带,将闽南在地经验转化为全球议题的解题样本,彰显了中国建筑教育对外开放的活力与担当。(通讯员 刘文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