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学中心多次举办“早产儿回娘家”活动。(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医护专家与早产儿宝宝合影。(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看到宝宝身上插满各种管子,我的心好痛。我哭着和老公说,实在不行就放弃吧,让宝宝少受点罪,把好的器官捐出来救其他宝宝。我不想让别的妈妈和我一样痛苦。最后,是你们,厦门市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给了我希望——你们告诉我‘宝宝没有放弃,坚持就有意义’;你们精心救治宝宝,比我们当父母的还要细心。现在宝宝各项指征比较平稳了,我抱着他,就像抱着全世界!”11月17日,在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儿科厦门医院)“早产儿回娘家”活动中,一段家长真情诉说的录像让不少早产儿家长潸然泪下。
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学中心在学科带头人庄德义教授带领下,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已成功救治约4000名早产儿,其中出生体重1000克以下的早产儿160名。从2016年至今,厦门市儿童医院已举办八届“早产儿回娘家”活动,为众多早产儿家庭搭建了交流平台,在闽西南早产儿群体中颇具影响力。
在本届活动中,还出现了一个感人的亮点:一群小哥哥小姐姐专门录制视频,为尚在病房中“打怪兽”的早产儿们送上祝福。一对小姐弟一边比心,一边奶声奶气地说:“亲爱的小朋友,祝你们平平安安。要勇敢要善良,要像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胎龄23周宝宝长大变身小“社牛”
“早产儿回娘家”活动当天,约30名早产儿宝宝回到厦门市儿童医院,其中龙哥是胎龄最小的早产儿。
龙哥的妈妈蓝女士先天宫颈机能不全,怀第一胎时不幸流产,大出血一度生命垂危。再次怀孕后,得知早产不可避免,她执意要保胎。在岛内一家三甲医院住院保胎期间,蓝女士深感压力巨大,医生和病友宽慰她,“现在医学很发达,不少几百克的早产儿都在厦门市儿童医院救活了,你不要太紧张。”
2020年1月18日,龙哥在妈妈肚子里待了23周+5天就匆匆降临人世。“当时生出来是一个圆圆的球,医生破开膜,把宝宝取出来。厦门市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已经在一旁备好保温箱、呼吸机,马上把宝宝转运到新生儿医学中心。”蓝女士回忆说,“龙哥出生体重只有470克,大腿还没我的拇指粗。他住院3个多月,出院时6斤2两,和普通足月儿出生体重差不多。”把龙哥接回家后,蓝女士一家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悉心照料,喂一次奶要耗费1小时,喝一口水都可能导致宝宝全身发紫。“前几个月最难熬,照顾他3个月,我瘦了20多斤。”蓝女士说,如今龙哥已上幼儿园中班,先前担心的后遗症都没出现,身高在班上属中上水平,性格活泼开朗,是远近闻名的小“社牛”。
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学中心黄英主任介绍,龙哥原是该院救治成功的最小胎龄早产儿纪录保持者,如今这一纪录已被打破。目前该中心住着两名胎龄23周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分别为660克和440克,病情都已稳定,正在顺利康复中。
消化道闭锁患儿浑身不留手术疤痕
叶女士怀孕23周时查出胎儿患有双泡征,这是十二指肠闭锁的一个特征性表现。当时有人建议她流掉这个先天畸形的孩子,再怀个健康宝宝。“拿到报告单的那一刻我很灰心,但当时我已经30岁了,很想留下这个宝宝。”叶女士多番打听后到厦门市儿童医院咨询,新生儿医学中心黄英主任安慰她“不要怕,这病能治”,新生儿外科的专家也表示“我们做过很多消化道闭锁手术”。两位专家的专业答复给了叶女士莫大的信心,她决定安心怀孕,等宝宝出生后到厦门市儿童医院手术治疗。
怀孕34周时,叶女士早产。当时正好是农历新年,厦门市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春节期间加班加点,及时为宝宝做了单孔腹腔镜微创手术。“术后宝宝只有肚脐眼轻微红肿,过阵子就看不出来了,身上看不到任何手术疤痕。宝宝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全天24小时守护,还手把手教了我许多初为人母的技能。现在宝宝各方面发育都很好。”叶女士感激地说。
黄英主任介绍,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依托上海总院优质资源,联合多学科力量,在先心病、消化道畸形、唇腭裂等先天性结构畸形患儿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很多患儿不出厦门就能得到很好的救治。
龙凤胎早产儿定期随访健康成长
五月和初一是一对龙凤胎。他们的妈妈陈女士怀孕28周时出现早产征兆,保胎一个月后,于农历五月初一剖腹产诞下双胞胎。当时新冠疫情比较严重,姐弟俩在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学中心治疗,陈女士和丈夫看不到孩子,很是心焦。医护人员每隔三五天就主动打电话与他们沟通病情,并再三安抚他俩,“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宝宝们情况平稳,不用太过焦虑。”
出院后,陈女士定期带姐弟俩回厦门市儿童医院接受专业的系统随访。“接诊的吴小颖主任每次都耐心地劝我‘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孩子赢了自己就很好’。姐弟俩的点滴进步,她都热情地夸奖,大大缓解了我的焦虑。”陈女士说,这次来厦门市儿童医院参加活动,真有“回娘家”的感觉,“看到这么多早产宝宝和我们家姐姐弟弟一样都在健康成长,我真的好开心!”
相关
多次打破省内国内救治纪录
他们是早产儿的守护神
“早产儿救治是衡量一个地区儿科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二级主任医师、福建省高层次B类人才庄德义教授介绍,该中心依托上海总院及医院多学科强力支撑,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危重新生儿救治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屡屡打破全省乃至全国最低体重(350克)、最小胎龄(23周)新生儿成功救治纪录。
庄德义在儿科医学领域辛勤耕耘近40年,见证了我国儿科医学的发展,尤其是新生儿科医学的进步。“这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早产儿救治,医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到及时救治,不仅存活下来,还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厦门市儿童医院拥有一批优势学科。其中,新生儿医学中心是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厦门市新生儿危重症救治重点专科、厦门市早产儿救治优势亚专科、厦门市新生儿质控中心挂靠单位,获批福建省和厦门市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
科室人才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高超,具有完善的新生儿学科亚专业建制,包括新生儿危重症、早产儿救治、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神经、新生儿随访等。新生儿外科包括普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能常规开展ECMO、CRRT等高精尖技术。临床、科研、教学和保健同步发展,已达到国际新生儿救治评价体系的最高等级三级C。(记者 楚燕 通讯员 蔡惠州 苏伟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