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福建10月7日电 砭术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使用的医疗技术之一,砭术是中医六艺之首。
古中医《药王砭术》连载
第一篇、《砭石的由来》
1.砭(biān)字的由来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这个砭说的就是砭石(biān shí),中国古人创造这个字的时候,是以这种石头的特性加上作用创造的,它具有能量,在人身体上移动的时候,遇到酸、麻、胀、痛、痒等不舒服的地方会有针刺的感觉,这种感觉刚开始剧烈,随着来回移动针刺的感觉慢慢减轻甚至变得没有了。针刺的感觉没有之后,身体不舒服的这种感觉也随之消失了。所以,这个字的组成就是一个石头的石加一个乏力的乏,意思是只要这个石头在身上走一走,身体就不再乏力了,就恢复健康了。
2.砭石工具的由来
砭石,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说文解字》释“砭,以石刺病也”。只有在新石器到来以后,随着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才有特定形状的医用砭石出现。它是先民们用来剖开痈肿,排脓放血,或用以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以消除病痛的工具,是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古代也把砭石称之为无形针,东汉大学者服虔说:“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尔”。意思是:现在没有好石头了,所以才用金属(指针)代替啊!
3.砭石的由来
《砭经》“从东方来,乃高山之石。”这里的“东方”指的是中国古代的鲁西豫东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河南交界。这个“高山”指的是泰山,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泰山高九千九百九十九仞,古代帝王称为“天子”,需要在泰山封禅,传说中砭石就是在封禅时上天赐予古代帝王的宝物。《砭经》“受天地气交、源于天精养于地髓,磁锋之属为之砭”。
砭石产自泗水流域,称为“泗滨砭石”。泗水流域的山东段在山东省中南部。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常给一些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自然产物披上神秘的面纱。中国地质地矿专家认为,大约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古生代末期白垩纪,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铁质陨星在鲁西南地区泗水流域与地面相撞,并发生大爆炸,在爆炸之前,陨星经过大气层的爆燃形成等离子椎体,钻入地下后爆炸激起冲击压缩波,地表岩石剥离升空形成痂片,在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的熏蒸下,渗入陨星粉末中含有的大量稀有金属元素。岩石碎片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形成微晶结构,散落地面。它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渐变和陨星冲击瞬间的突变,并因其浮在当地巨厚层石灰岩中,也被称为“泗滨浮石”。
泗滨砭石由于产生条件的苛刻,目前为止只有在山东泗水县发现这种矿山,它不像其他矿石一样很多地方都有,世界上目前还没发现其他地方有一样的矿石,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曾经有过一段毁灭性的开采,目前矿藏存量极少。
第二篇、砭石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泗滨浮石再次被发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利用化学、物理的检测手段对泗滨浮石进行了全面分析。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泗滨浮石的成分分析表明:该石含有锶、钛、铬、锰、锌等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稀土和微量元素。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华夏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砭石专家委员会对泗滨浮石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观察人体微循环改善情况的检测表明:该石可以显著加快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其增加值可达20%以上,而且效果是持续的。
1.按摩作用:
即超声波可对人体的细胞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细胞出现轻微的运动,从而改变病变细胞的状态,达到治病的目的。
2.热作用:
即人体吸收超声波的能量后,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可在体内出现发热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具有镇痛,解除肌肉痉挛,改善组织微循环状态等作用。
3.生物学作用:
即超声波可影响人体内某些化学或生物学的变化过程,改变酶的活性等,从而改变人体内的代谢环境和状态,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4.对神经系统作用:
神经系统具有对超声波敏感的特性,小剂量的超声波对神经有抑制作用,可使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5.其他作用:
超声波可使胃肠道蠕动增加,胃肠分泌增加;可使心脏的冠状动脉扩张,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可使肾脏的血管扩张,增加肾脏血流量。
第三篇、《什么是砭术?》
有一种石头叫砭(biān)石,一个石字旁加一个乏力的乏,意思是用这种石头可以让身体舒服,解除乏力、疼痛的状态,在《说文解字·东汉·许慎》对砭的解释是“以石刺病曰砭”,在《砭经·唐·孙思邈》里有“砭者以石刺病”,在这两句话里都有一个“刺”字,很多人把这个“刺”字当成针刺的意思,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有三种。
第一种是刺探,砭石具有的脉冲波可以渗透到体内,砭石在古代有个名字叫“无形针”,就像古代的斥候(现代叫侦察兵)一样,从皮肤慢慢渗透到身体里,把病灶的部位准确地找出来。
第二种是刺杀,利用无形针把病灶杀死。
第三种是《砭经》里的刺,还有一个解释是刺配的意思,把身体里的有害物质杀死之后排出体外,就像把古代的罪犯刺上字发配出去一样,让身体恢复健康的意思。
上古三皇时期,三皇之一伏羲,把用砭石解除病痛的方法,总结成砭术,从那以后,人们身体只要不舒服,就会用砭术调理身体。
砭术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使用的医疗技术之一,砭术是中医六艺之首。
起源于伏羲时代,发展于旧石器时代,以石为工具,它是针刺疗法、陶针疗法、棒击疗法、热敷疗法、刺血疗法、刮痧疗法、切开疗法、截根疗法、音乐疗法、热蜡疗法、艾灸疗法的鼻祖,并与这些疗法组合统称为砭术疗法,共同构成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
在古砭石疗法和民间石疗法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人的特点,推出砭术的基本方法——《孙氏砭术十八法》。
砭术技法:温、砭、点、按、揉;
砭道技法:振、滚、擦、划、刮;
砭医技法:刺、拔、敲、闻、挝;
传承技法:硬砭、软砭、玄砭。
第四篇、《砭术治病原理》
中医上讲“不通则痛”,这个不通是什么?是在哪里?为什么不通就会痛?这就涉及经络、气血。经络、气血都属于无形的,在现代解剖学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砭术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健康的整体,身体想要健康,细胞就要健康,细胞想要健康,就需要大量的能量,这个能量在中医里称之为“血”,这个血不是血液,血液只是血的一部分,“水谷精微由脾入髓而赤为之血”,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脾把一部分营养送到骨髓,然后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把这些能量变成红色的血液。
细胞是否健康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营养,足够的营养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来保证,一是是否能有足够的摄取量,来保证供应;二是是否有一个畅通的通路,保证能量及时到达。
《砭经》上说“气血之行惟在乎动,血气不和则疾痛起”。
假如有足够的摄取量,怎么才能及时送达呢?血是流动的,它流动得越畅通,我们的细胞越健康,那么血都在哪里流动呢?一部分变成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剩余部分就会在经络里运行。血液自己不会流动,它需要气来推动,如果气血不能畅通,我们的细胞就会营养不良,甚至受损。
为什么气血不能在经络里畅通无阻?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为之道。只要生命存在就会消耗能量,有能量存在,就会有糟粕产生。人的身体里边有很多糟粕存在,一旦瘀结在体内,就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身体里的糟粕有三种形态:一种为液态,一种为固态,还有一种为无形的。我们都知道前两种会通过小便和大便排出体外,第三种在哪里?怎么排出去?很多人不清楚。砭术告诉你,这种无形的糟粕就在经络、体液、细胞里,它无处不在。
这个糟粕我们常称之为“污浊之气”,在体内瘀结的时候,我们常称之为“气滞血瘀”。这个“污浊之气”在细胞里,就会直接影响细胞的健康,在体液里,就会影响整个身体系统,在经络里,淤积之后就会导致气滞血瘀,我们的气血在经络里就会受到阻滞,气血就不能及时地送到细胞那里,我们身体就会不健康,这就是中医常说的“不通则痛”。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不通?人们想了大量的办法,比如:按摩、电疗、火疗、温泉等等很多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现在使用的时候有效果,过一段时间又不通了,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很简单,这些办法只是暂时地把这些污浊之气驱散开,而没有彻底清理出体外,只要遇到诱因,比如:疲劳、受寒、受风等外界因素影响,就会又聚集在一起了,又形成了“不通”。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驱散,又能清除这些污浊之气呢?答案是“有”,它就是砭术。目前来看,现有医学,不管是中医也好,西医也罢,只有砭术可以让这些污浊之气通过皮经排出体外。有三个简单的办法可以证明:第一个是在查找的时候感觉这个瘀结之气变小了或者消失了;第二个是体表的皮肤、肌肉感觉弹性恢复了;第三个是体感变舒服了,而且是越往后越舒服,而不是几个小时之后又难受了。
第五篇、《砭术古代应用》
中国古代有很多文献都有砭术的记载,比如《黄帝内经》、《周礼·天官》、《太玄经·二达》、《礼说》《管子·法法》、《春秋左传》、《韩非子·六反》、《外储说右上》、《列子·黄帝》、《战国策》、《汉书·艺文志》、《说苑》、《淮南子》、《山海经》、《龙树眼论》、《外科精义》、《银海精微》、《疡医大全》、《薛氏医案》、《外科枢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砭经》、《马王堆帛书》。
《山海经》“太昊铸阴阳为术”,始称砭术。《砭经》“砭者以石刺病也,众称其为鹊,黄帝赐姓为砭,曰砭鹊,隧后人称医高者为扁鹊”。五帝时期有一个人用砭术给人们治病,每个百姓都非常喜欢他,不管身体多难受,多不舒服,只要能见到他,他就会用砭术把这些病痛去掉,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个给自己带来福音的人叫“鹊”。五帝之一的黄帝听说这件事之后,就给他赐姓为砭,所以人们以后就叫他“砭鹊”,再后来为了纪念他,把“砭”改成“扁”,扁鹊作为称号流传下来,后世只要医术高的人都称呼为“扁鹊”。
历史上有很多使用砭术的故事,下面讲三个医案。
第一个是“起死回生”,记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医叫秦越人,就因为他在当时医术最好,所有都管他叫扁鹊。史书上有记载,扁鹊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在一个国家,看到百姓们都在祈福,忙上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有官员告诉他说太子死了,我们在给他祈福。于是扁鹊就问太子患的是什么病,那个官员回道:太子患的是血气运行不正常的病。突然晕厥,不省人事而死了。扁鹊又问,死了有多长时间了?从天亮到现在了。扁鹊说:收殓了吗?那官员说:还没有,太子死了还不到半天工夫。扁鹊又说:请你代我转告国王,说我是齐国的秦越人,家在郑地,以前没有机会仰望尊容,在他跟前侍候拜见。现在听到太子不幸而死,我能使他回生。那官员不信说:想要使太子活过来,简直是哄骗三岁小孩。过了一会儿,扁鹊抬头望天,感叹道:你研究医学的方法,好像从管子里看春天,从缝隙里看花纹。我研究医学的方法,你理解不了。如果你不信我的话,现在进去诊察太子,一定可以了解到他的耳鸣和鼻子胀塞的情况,沿着他的两腿到阴部,一定还是温暖的。官员听了扁鹊的讲说,目瞪口呆,感到十分惊讶。于是进宫把扁鹊的话向国王做了禀报。
国王听了官员的话后,大为吃惊,连忙出来在宫门外接见扁鹊,说:我听到你崇高的医德很久了,但是没有机会拜会请教于你。先生路过小国,这是看得起我,我和我的国家都感到非常荣幸。有先生在,我儿就能活了,如果没有先生,只好将我儿子的尸体去填山谷,永远不能复生了。话还没说完,就哭得气闷郁结,精神散失,不断流泪,泪珠滚滚挂在睫毛上,悲伤得难以控制,连容貌也变了样。
扁鹊安慰国王说:像太子这样的病,叫做尸厥证,太子没有死!是假死,说完,扁鹊就叫学生子阳在磨刀石上把砭石磨成针,以针刺太子百会穴。过一会,太子苏醒了过来。扁鹊又叫学生豹做出药膏来回地敷在太子两肋下。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了,再进一步调整,只服了二十天汤药就恢复了健康。扁鹊说:我并不能使人死而复活,太子本没有死,我只是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这里所说的施针,就是用砭石磨制的针,而这里的施针主要是指用砭石针按压,刺激,或较浅地刺入肌肤。除了施针,扁鹊还给太子整个背部进行刮痧,引导气血运行,这里所用的刮痧板就是砭石制作的。
第二个是“刮骨疗伤”,记载于《三国演义》。
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就劝关羽回荆州治疗。
可是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回去。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就派人四处打听名医,并请来了华佗给关羽治伤。华佗切开关羽右臂的肌肉,露出骨头,用刀把骨头上的毒全部刮掉,治好了关羽。这里华佗所用的刮骨之刀就是用砭石制作的砭刀,使用的也是砭术。孙氏砭医里面也有刮骨疗伤一说,但用的是玄砭术,在体外,皮肤上,肌肉皮肤都不破坏的基础之上,进行治疗骨粘连及骨刺的方法,也是刮骨疗伤的一种。
第三个是“放血疗法”,记载于《新唐书》。
公元660年,皇帝唐高宗因患头晕,以至于眼睛看不清东西了,御医张文仲、秦鸣鹤诊断后说:圣上这病属于邪风上行,用砭石刺头部出血,就可以痊愈。
皇后武则天正被皇上所宠爱,非常跋扈,对御医提出来的诊疗方案大怒,皇上的玉体哪能随便让你们刺出血来,把这两人拉出去,杀了!御医张文仲、秦鸣鹤吓得赶紧跪地磕头、求饶命。唐高宗却说:医生讨论病情没有过错,况且我现在头晕得也受不了,眼睛看不清东西,也没有其他的方法,就让他们试一下吧。听到皇上都发话了,于是两位御医在唐高宗的头上用砭石刺了几次血,唐高宗突然高兴地叫道,我能看见东西了!话音刚落,武则天在帘子后面拜谢说:你们真是老天爷派来的医生呀!于是就拿了很多好东西赐给了张文仲和秦鸣鹤。
这段记载说明了砭术在宫廷内的应用,砭术在唐代已经延伸出今天的放血疗法。
第六篇、《砭术现代应用》
药王孙思邈49代传人孙忠旭、孙忠丽、孙中一三姐弟,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经有24个春秋,全身心地投入到“砭”的挖掘、整理、提炼、临床,再整理成标准化的教学资料。在大量临床上的应用,真正体会到祖太爷孙丙阳的用心和高超的医术,为女性的健康及驻颜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根据千年砭的传承及24年的临床经验,编制了系列教材,把砭术分成11个专业78个科目。
十个系列分别是:“首疗师”、“颈椎调理师”、“筋骨养护师”、“美乳师”、“家庭自助健康”、“体型管理师”、“老年康复师”、“产后修复师”、“眼睛护理师”、“砭医整形师”。
用现代的医学语言讲,宏观上,根据人体结构,从外向里分成三层:第一层是肌肉组织;第二层是筋膜组织;第三层是骨骼。
砭术可以把肌肉组织里面的乳酸排出体外,比如,身体的各种疼痛,很多都是因为产生了大量的乳酸堆积,造成了经络的淤堵。也就是中医里面讲的“通则不痛”的这句话,砭术把堵在肌肉层面上的垃圾排除体外,也就解决了很多酸痛问题。
砭术可以把筋膜组织里面的筋和膜恢复弹性,解除筋膜组织的粘连。
比如肩周炎的肩周组织黏连,用砭术来剥离,效果最快,安全,无痛苦;比如说脏腑下垂,用砭术调理,可以快速恢复脏腹下垂的问题。
更深的一层就是骨骼的问题。很多疾病是因为骨骼错位造成的。比方肋骨变形可以导致肺病,胸骨变形会导致心脏病,脊椎变形引起脏腑疾病。因为骨骼的变形是脏腑所在的空间改变,造成脏器舒张收缩受压迫,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脏腑疾病的发生,这些问题首先要矫正骨骼,让错位、变形的骨骼归位,那就需要筋膜组织恢复到健康状态下的弹性,拉伸问题解决了,骨骼自然就恢复到原始的状态。比如类风湿的关节变形、膝关节的变形、脊柱侧弯、颈椎反弓、髋骨变形、骨盆变形等都可以通过砭术的调整快速的恢复五脏六腑的健康。
第七篇、《砭术起始》
《山海经》“砭始于良渚传于大荒,太昊铸阴阳为术”。
在10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南方余杭一带,那时候人们生活很艰苦,环境潮湿,又是河流又是沼泽地,身体经常被蚊虫、毒蛇咬伤,当时医疗条件很差,不像现在这样受伤了可以消炎、可以包扎,可以缝合,手段很多。那时候的人们只能用清水冲洗一下,所以很多人的伤口就会出现化脓的情况。伤口化脓了怎么办呢?刚开始是用手把脓血挤出来,可是还会有很多的残留,有的人很聪明,就用石块去试着挤,发现石块比手好用,再后来他们发现把石块磨一磨,磨成石片更好用。
那时候人们就把这种方法告诉大家,大家就再也不怕脓血挤不出来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个人在火堆旁休息的时候躺在了石片上,发现身体接触到热的石片上特别舒服,就开始拿着烤热的石片贴在身体上移动,感觉到石片移动到哪里哪里就舒服,很快就能恢复体力。
很多年以后,人们来到了北方定居,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大荒,现在是山东和河南这一带。在用石片拍打点按身体的时候,发现有的石头效果特别好,而且不只是能缓解疲劳,特别难受或者疼痛的地方拿这种热的石片敲一敲、拍一拍、打一打,很快就不难受,不疼了。
根据这种石头的特性和效果,人们把这种石头起个名字叫砭(biān)石,一个石字旁加一个乏力的乏,意思是用这种石头可以让身体舒服,解除乏力、疼痛的状态,在《说文解字·东汉·许慎》对砭的解释是“以石刺病曰砭”,在《砭经·唐·孙思邈》里有“砭者以石刺病”,在这两句话里都有一个“刺”字,很多人把这个“刺”字当成针刺的意思,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有三种。
第一种是刺探,砭石具有的脉冲波可以渗透到体内,砭石在古代有个名字叫“无形针”,就像古代的斥候(现代叫侦察兵)一样,从皮肤慢慢渗透到身体里,把病灶的部位准确地找出来。
第二种是刺杀,利用无形针把病灶杀死。
第三种是《砭经》里的刺,还有一个解释是刺配的意思,把身体里的有害物质杀死之后排出体外,让身体恢复健康的意思,就像把古代的罪犯刺上字发配出去一样。
上古三皇时期,三皇之一伏羲,以八卦论阴阳,总结了一系列用砭石解除病痛的方法,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砭术了。
第八篇、《砭术发展》
砭术发展一共有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缘”。
6500万年前,天石陨落,浮石始成,才有了可以治病的石头。
第二阶段是“起始”。
《山海经》“砭始于良渚传于大荒,太昊铸阴阳为术”。
宋·罗泌《路史》“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说的是距今五千年前的伏羲氏试制草药制造砭具,治疗百姓的疾病,肯定了这个历史时期“砭”已经是完整的医术,且早于“药”。
第三阶段是“传世”。
《砭经》中“砭者以石刺病,众称其为鹊,黄帝赐姓为砭,曰砭鹊(又称扁鹊),遂后人称医高者为扁鹊”。
《史记扁鹊仓公列转》“扁鹊经虢国遇百姓祈福,闻太子暴毙,尚未盖棺定论,”“使弟子以阳砺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药石月余而愈”。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在血脉,针石所及也;”扁鹊著有《石神》一书,专门论述砭术。
第四阶段是“断绝”。
砭术在秦朝以后逐渐走进宫廷,因为砭石的稀少,砭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民间再也不许使用了,华佗被杀害以后,砭术彻底失传,砭术只存在于传说中了。
第五阶段是“重生”。
唐太宗除了命孙思邈汇集民间秘方,即晚年著成的《千金方》外,又给药王孙思邈提出好医生治病的标准,第一个是效果不能太慢,效果太慢就叫欺君;第二个是不能太疼,太疼就叫弑君,是要杀头的;第三个是皮肤不能有红肿变化。他苦思冥想,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三个难题呢?药王孙思邈查找了大量的史书、医典,到民间走访,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把砭术挖掘出来了,但只允许用于给皇帝治病,这回皇帝高兴了,既然你不愿意当官,我就封你为药王吧,你不许再推辞。这个药王是官位,不是医学称谓,于是后世都称孙思邈为药王。药王孙思邈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关于医术的就有很多,比如《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
这些著作都传于世人,不过有一些著作没有流传下来,在历史中逐渐失传了。这些著作中有一部410字的《砭经》,是药王孙思邈在研究砭术的时候写的,由于皇帝只想砭术为皇室御用,不许药王把砭术传出去,于是药王孙思邈只把《砭经》传于孙氏后人。于是传于次子一脉,历史文献无《砭经》这部著作。
后有韬光居士假传孙氏后人撰写《孙真人传砭记》“……去岁亦遇一孙叟,道服白须似六十许人,自称曾在蜀为先人治病。初疑未敢信,姑叩以砭术,则答砭非针也,后世误砭为针。而砭术遂绝。乃详论针砭之异,并口授砭术。原原本本,闻所未闻”。
第九篇、《砭术传承》
孙氏砭术传于药王次子一脉。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的名医,为了研究医术,不喜当官,绝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坚决不接受,后来唐太宗、唐高宗授予爵位,还是没有接受。虽然没有接受官职,但还是把弟子送到太医院当太医,为了让后世子孙不受连累,传《砭经》予次子一脉,远走胶东。明末避倭乱,迁至兖州。
清末有一韬光居士,山中遇孙道人得传砭经一部,1933年出版“砭经”是现存于世仅有的关于砭术的著作,其内容与孙氏内传的《砭经》只有极少相似之处。其自称药王后人“余俗姓孙,浙东孙氏。本为孙真人思邈之后。世藏家谱有真人像、道服、白须,左针龙、右砭虎,宝传针砭之秘。”根据孙氏族谱记载,次子一脉仅存胶东与兖州两处,无浙东一脉。
清代孙氏后人一门三御医。
药王第38代传人孙氏祥铭公,清初为太医院太医,把砭术带入宫廷。在明末清初年间,由于后宫娘娘妃子们的争宠,有一位妃子被皇后妒忌,经常对这位妃子进行各种折磨和威胁,于是这位妃子就逃出后宫,来到了泰山的脚下,当时这位妃子已怀有身孕,在没有人照顾的情况下产下一子。
产后母子体弱多病,孙氏老爷爷看母子可怜,便用砭石及草药调理母子二人,经过一年的调理,母子二人才得以痊愈。
几年以后皇后驾崩,这时皇上想起了这位妃子,于是派人寻访,最后寻访到了这位妃子,并得知,还生了一个男孩,皇上马上派人把母子二人接回宫内,妃子给皇上讲经历的坎坷,其中把孙氏老爷爷如何医救母子之事也告诉了皇上,把孙老爷爷当成救命恩人,并请求皇上请孙老爷爷进宫,照顾母子二人的身体。
经过皇上的恩准,孙老爷爷定时进宫给这位妃子把脉调理身体,并且皇上在城东赐四合院给孙老爷爷,在京城为百姓医治身体,这位孙氏老爷爷就是药王第38代传人孙氏祥铭公,也是继药王孙思邈后有记载的御医。
药王43代传人孙氏德公(1804年)于顺天府建“砭世堂”,用砭术为百姓治病。嘉庆十二年入太医院为御医。
药王45代传人孙氏丙阳公,光绪十二年,丙阳公年二十八岁入太医院任太医。宣统三年丙阳公告老离京归故里。康德元年,丙阳公应康德帝诏书至新京(今长春)任太医。丙阳公光绪康德两世太医,把砭术归纳成十八种技法传至今日。孙丙阳老先生行医宫廷内院,精研皇帝身体健康调养和嫔妃的驻颜之术。根据中医六大技术“砭、针、灸、药、导引、按跷”和宫廷秘方,独创出一套快速问病、祛痛,自然养生,美容驻颜的——“孙氏砭医自然疗法”。
第十篇、《砭术发扬》
药王孙思邈48代传人孙玉文居住在内蒙呼伦贝尔盟地区,当地少数民族特别多,有多种语言,所以语言沟通是一种障碍。为了更好地为当地百姓治病,就用砭术来给百姓检查、调理、治疗,所以,孙玉文的子女从小就接触砭术。
1999年孙玉文的长女孙忠旭双侧脚踝骨坏死,左侧大腿肌肉消失,比肌肉萎缩还要严重,瘫痪在床。用了很多方法都不能让自己站起来,在到处治病无效的情况下,想起了砭术,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不仅让双腿肌肉长出来,而且可以下地行走。
在能走以后,街坊邻居都好奇,这是什么技术这么神奇,我腿疼,能不能也帮我砭一下,我胳膊抬不起来,也给我砭一下吧,就这样找她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管她叫济生先生,因为她不但砭术好,还很慈悲,遇到家庭条件不好的根本就不收钱或者少收钱。济生先生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受益,征求孙氏家族长辈意见,把妹妹孙忠丽,弟弟孙中一召集到一起,研究怎么才能把砭术教给大家,让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的人,也能学会。到2023年止,孙忠旭、孙忠丽、孙中一三姐弟用了24年的时间,把砭术变成了一个简单易学的健康绝技!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学习到砭术,让没有任何中医、西医基础的人能学会砭术,济生先生根据中医学理论,解剖学理论,创造了“空间结构学”理论,把身体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结构,“筋、骨、皮、肉、骨髓”;一部分是空间结构,“细胞间隙、组织间隙、经络、穴位、腔体”;一部分是生命动力,“经、气、血、津、液”。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健康的整体,身体想要健康,细胞就要健康。细胞是否健康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营养,足够的营养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来保证:一是是否能有足够的摄取量,来保证供应;二是是否有一个畅通的通路保证能量及时到达。
《砭经》上说“气血之行惟在乎动,血气不和则疾痛起”。空间结构学理论的核心就是我们要让空间结构没有淤堵,让生命动力及时送达到物质结构上,让物质结构得到充足的营养,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中医砭术传承人
孙中一老师简介:
孙中一老师研究孙思邈《砭经》24年,系孙氏《砭经》传人,于1973年1月出生于孙氏中医世家,从小受中医之熏,掌握多种中医技法并熟读《400味》和《汤头歌》,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不仅致力于砭医学的教学工作,还做了大量的公益活动,“砭行天下”公益讲座108场,“走进社区讲座”300多场,
擅长中医基础讲座、中医砭术讲座及临床,中医砭术美学研究,对砭医学的推广和应用做了极大的贡献。
砭医学系列之《首疗师》整理撰写人
砭医学系列之《颈椎师》整理撰写人
砭医学系列之《产后修复师》整理撰写人
砭医学系列之《体型管理师》整理撰写人
砭医学系列之《美容师》整理撰写人
砭医学系列之《家庭保健师》整理撰写人。
现任
中国中药协会培训中心【砭石疗法培训专业】——培训导师;
砭世堂(北京)中医学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
北京砭世堂中医研究院——法人代表;
多家机构技术总监。
孙中一老师走进成都高新区参加公益活动
孙忠旭(济生先生)简介:
济生先生(孙忠旭)是孙思邈第49代传人,于1968年12月生于孙氏中医世家,专注古中医砭术研究24年,建立11个学科,78个科目。擅长调理颈肩腰腿痛、快速解决疼痛及疑难杂症等。
孙忠旭字济生:“吾祖智善,承传“砭”于世,我幸生于家族(孙氏),自幼秉慧,传御医之厚德,承上医之精粹,忠自然之根本,行中医之大道,历尽沧磨,创康复之奇迹,受恩择慧而定志,誓必永世传承千古之“砭”,弘扬祖圣文化和家世医技,求万民之福德。”自幼看见病人的苦痛,培养了慈悲心,发愿培养出1万个济生,即救济民生的人,所以众称其为【济生先生】。
2000年,济生先生因双侧脚踝坏死,开始用砭术给自己调理的同时,研究砭、砭术、砭道。
姐弟俩潜心研究,把遗失的中医之首砭之术,根据药王孙思邈留下的一部经书——《砭经》,依托从小就会使用砭术的功底,通过24年的挖掘、研究、提炼,整理出一套独立的医学体系——【砭医学】。2016年7月1日问世,创立了新的学说【空间结构学】,从空间学领域对健康和疾病诠释,让0基础的人容易学会健康管理方法,研发出11个专业,78个项目,能够标准化教学的复制,解决了学中医难的问题。
创建了健康流程理论体系:【一通、二排、三补充、四抗、五防、六观念】。
创建了立体健康管理系统:【快速祛病症、无痛排病灶、舒服除病根、快乐去病因、智慧修病源】。
编写30万字的资料、10本教材、健康系列丛书3本,开展社区活动300多场,培养师资人才80多人,培养家庭保健人员2万多人次,培养创就业人才3000多人,临床案例10000多人。未来发展愿景是培养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健康服务人才,继续研究砭医,培养1万个弘扬砭医的导师。
现任
砭医学学科带头人
北京开放大学中医健康管理学院——讲师
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砭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国际自然疗法联盟——副主席
中国中药协会培训中心【砭石疗法培训专业】——培训基地负责人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工程分院设计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
砭世堂(北京)中医学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中国管理科研究学院老龄产业发展研究所——专家
吉林省人社厅农民工管理协会——健康顾问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华医学发展联合会——专家
北京砭世堂中医研究院——院长
广东省360成长学苑——专家顾问
济生先生走进朝阳区常营社区举办公益讲座
济生先生连续主持五届阳光玉华残疾人特运会
(文/图:中医砭术传承人 孙中一 孙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