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洋镇光祠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思同(右二)在听取村民建议。
卢晓焕(右)到上洋村查看美人椒种植情况。
层层叠叠的奎洋镇茶山梯田张志坚 摄
一本随访笔记,记录问题,更催生解法;一条振兴之路,因地制宜,更需创新破局。南靖县奎洋镇坚持以“一线工作法”为抓手,推动镇村干部带着问题走村入户、带着思考寻方问策、带着行动躬身实践,让“问题清单”变成“振兴答卷”。
辣椒产业“红”遍乡野
近日,奎洋镇上洋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火热景象。推土机隆隆作响翻整土地,村民们挥锄开沟备垄,空气中浮动着泥土的清香。“再过半个月就能栽线椒苗了,今年村里统一培育的品种抗病强、产量高,一亩地少说能收一万斤!”种植户庄大叔抹了把汗,黝黑的脸上满是期待。
这番忙碌景象的源头,要从奎洋镇党委副书记、包村干部卢晓焕的随访笔记说起。“上洋村辣椒种植主要依赖宗亲公司,群众参与度不高……”彼时刚挂钩该村的卢晓焕带着包村队、村“两委”挨家挨户调研,发现村里闲置土地多、劳动力充足,却因技术不够成熟、缺乏信心,群众种植辣椒的积极性不高。
“必须把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取暖!”卢晓焕在笔记里重重写下的这句话,成为产业破局的转折点。他充分发挥“康庄大道”农业合作社的作用,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并创新“双季轮种”模式:上半年引种80天成熟的线椒抢占早市,下半年换种耐储运的美人椒延长供应期。为打消农户顾虑,他还和村“两委”、党员示范户到长泰区考察学习,又邀请凯丽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才到村里指导育苗。
如今,站在新规划的连片种植区前,卢晓焕翻开最新一页随访笔记:“截至2025年3月3日,全村已有30户参与种植,完成土地平整250亩,辣椒产业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左右……”
下阶段,上洋村将继续按照“做实基地、做强产业、做响品牌”思路,策划实施闽台融合辣椒产业发展项目,努力将村里的土地优势与台湾宗亲的技术、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力争3年内带动全村形成千亩辣椒园,带动全镇形成万亩辣椒产业集群,并引进和培育加工企业,开发辣椒酱、辣椒粉等系列产品,提高辣椒附加值,助推“辣椒小镇”建设,把小辣椒做成“红”产业。
红色资源“用”出新意
仙岭村是南靖县知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依托苏维埃政府旧址,近年来持续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然而,随着项目深入,红色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文旅融合薄弱、村容整治滞后等问题逐渐显现。
奎洋镇武装部部长、包村干部张志猛在一次走访中发现,村内红色教育基地游客稀少,村民尤大妈坦言:“游客转一圈就走,村里红色旅游产业还是热不起来。”这让张志猛意识到,仅靠历史资源难以盘活乡村发展动能。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他写下关键问题——“如何让红色资源焕发活力?如何联动产业实现留人留客?”
带着这些疑惑,张志猛组织村“两委”、党员及村民代表10余人,前往长泰区坂里丽田园、高层村天绘创业园实地考察。
在坂里丽田园,知青缘博物馆内沉浸式展陈再现了红色记忆,红曲酒展览馆和非遗展览馆则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旅游动线。考察组一边记录一边讨论,张志猛在笔记本上写下:“可借鉴农文旅融合模式,联动红色教育基地、‘种养+’一体化棘胸蛙养殖基地开发特色研学。”转至高层村天绘创业园,由废弃厂房改造的创意中心令众人耳目一新。张志猛再一次感慨:“老资源要有新表达,红色文化才能‘活’起来。”
考察回来后,仙岭村迅速行动,计划在红色教育基地(一期)的基础上,完善建设研学基地、田园综合体、拓展训练基地等,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差距就是潜力!”张志猛表示,通过嫁接长泰经验,力争实现红色旅游人次翻番,全力将仙岭村打造成以研学教育为特色、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特色旅游村。
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稻子熟了,米却卖不动,只能堆在仓库里发愁!”奎洋镇光祠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思同走访农户时,村民廖阿伯的叹息让他心头一紧。光祠村因地处偏远、销售渠道单一,常年面临“优质米贱卖”窘境。陈思同翻开随访笔记,密密麻麻记下问题:“品牌认知度低”“散户种植议价能力弱”……
带着笔记本里梳理的“症结清单”,陈思同开始四处“寻医问药”。他先后走访县农业农村局,对接国企资源,他当即意识到:“国企要粮源,村民要销路,党支部就是中间的桥!”随后,他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新“国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进一步拓宽香米销售渠道,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过去村民怕风险不敢干,现在看到国企兜底、支部带头,主动要求扩种的人排起了队!”陈思同说。
从7户散户种植到16户规模种植,这场市场化突围让光祠村走出新路。陈思同坦言:“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情怀,要用市场化机制把各方拧成一股绳。”下阶段,光祠村将继续利用周边资源打造集农耕体验、休闲娱乐、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稻田守望”农耕主题公园,进一步带动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民生堵点“通”到实处
“路挖了一半,春节车一多,怕是要堵成‘一锅粥’!”临近春节,奎洋镇干部黄淦彬在检查县道X572奎梅线拓宽工程时,上洋村村民老庄的担忧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条连接亨阳墓至九云墩桥头的道路,正处于基础开挖阶段,新旧路面落差近半米,返乡车流激增下,会车难、隐患多成了群众心头刺。
“保进度和保畅通必须两全!”黄淦彬当即和施工方、村“两委”协调,提出“临时保通+安全兜底”方案:一方面要求施工方加快进度,优先回填土方与旧路齐平,确保春节车辆通行无碍;另一方面增设反光警示牌,防止隐患发生。
从“堵心路”到“连心路”,小调整解决大难题。三天后,近半米落差路段完成平整,10多处警示标志立起,村民纷纷点赞:“本以为春节回家路会很拥堵,没想到这么畅通了!”黄淦彬的随访笔记里又添新计划:“这条路不仅要拓宽,更要连心!节后要继续抢抓晴好天气,优化施工时序,确保项目6月完工前‘少扰民、不停工’。”
从上洋村的“辣椒兴业”,到仙岭村的“红色破茧”,到光祠村的“香米突围”,再到县道的“民生解堵”,奎洋镇的乡村振兴实践生动诠释了“随访笔记”的力量。一本本笔记,记录的是问题,凝聚的是智慧,推动的是行动。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方法论。只有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创新思路,才能找到适合乡村发展的振兴密码。未来,奎洋镇将继续以“随访笔记”为桥梁,书写更多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黄玉文 黄小英 文/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