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深入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暨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仪式。(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集美区结合自身高校优势,建设起一批高校专家服务乡村振兴队伍、大学生乡创项目和社会实践基地,构建起了校村结对共建新格局,让高校智慧落入土地,让高校人才在乡土成长,拓展了百年学村的文化新内涵。”9月14日,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二农社区埭溪桥社苎溪桥旁,集美大学学子深情朗诵,既抒发了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担当和情怀,也展现了集美辖区各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当天,集美区深入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暨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行动发布会在这里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共厦门市集美区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集美文教区管理委员会主办,集美区委宣传部、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现场,集美区启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发布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行动。集美区人民政府与华侨大学、集美大学进行校地共建签约,后溪镇后溪村与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兴才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在集高校(科研院所)与村(社区)代表进行校村结对签约,共结成2个校地对子、31个校村对子。现场还举办了集美大学高校乡村振兴工作站揭牌仪式。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百年学村,集美文教区辖内汇聚了16所高校、科研院所,拥有33个“双一流”学科,在校师生约16万,优势学科、科研力量、人才资源荟萃。另一方面,集美村(社区)也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场景。
集美区政府、华侨大学、集美大学进行校地结对签约。(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一直以来,如何发挥文教区资源优势,把高校人才导流到集美乡村,成为集美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重要命题。自2020年起,集美区把人才作为“源头活水”,多措并举“引智下乡”,积极探索“乡村人才振兴”的集美路径。今年年初,集美区成立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专项小组,发布《集美区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为深化校村结对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制定了措施。
《方案》发布以来,在集高校与乡村互动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例如,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携手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号召两岸青年师生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集美乡村建设;华侨大学在双岭村成立了华侨大学“光明之城”乡村振兴服务站;集美大学结合“引智下乡”活动为黄地村30多户村民免费赠送100吨价值60多万元的土壤改良剂等。辖区各院校相继走进集美农村,为进一步深化校村结对、赋能集美乡村振兴提供积极借鉴和有益参考。
发布会上,集美区委副书记苏国辉表示,希望各高校科研院所能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找准助力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与发力点,因村施策制定帮带落实措施,科学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让“能力清单”精准匹配“需求清单”;各镇(街)、各相关职能单位能通过搭建平台、建立机制等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保持紧密沟通联系,做好全口径、全链条和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村(社区)能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立足本村村情和村民的发展需要,用好用活各方共建单位拥有的资源力量,与高校院所携手,团结带领村民们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真抓实干、奋发有为。
当天,高校(科研院所)领导、村(社区)书记还参与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法》专题讲座培训,着力提升集美区干部“振兴本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拓宽新思路、谋划新举措。下一步,集美区将不断聚才引智,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携手合作,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落地,赋能集美发展,打造集美乡村振兴“智慧引擎”。(记者 李霖)
后溪镇后溪村与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兴才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村结对签约。(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集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揭牌。(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集美区深入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暨深化校村结对行动发布仪式现场,集美大学学子带来原创诗朗诵。(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集美区深入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暨深化校村结对行动发布仪式现场。(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