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由北路戏民间剧团自排自导的新剧《幸福的葡萄》和县镇北路戏演员联袂演出的传统剧目《穆桂英.探谷》,在寿宁凤阳镇农民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先后上演。
北路戏开台首演。刘岩生 摄
凤阳镇是寿宁北路戏的发源地,300多年前就有戏班在凤阳镇廷加洋村一带设班常年演出。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作为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2006年6月,寿宁北路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路戏开台首演。刘岩生 摄
每年,演戏、看戏是当地群众欢度节庆雷打不动的传统。但这次,传统习俗有了新变化,演出的剧场从以往的公庙、广场,搬进了当天刚刚落成的凤阳镇农民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
标准的演练大舞台、齐备的本土戏班和演员、正宗的地方剧种演出……走在宁德前列的全新乡村演艺阵地,让十里八乡的群众有了全新的看戏体验。
2020年,在一批在外乡贤和经济能人的支持下,凤阳民间力量自筹资金,启动了凤阳镇农民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项目。目前,投资总规模逾1000余万元的凤阳镇农民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顺利落成,为北路戏在新时代唱响提供了机遇。
正在化妆的北路戏演员。李在定 摄
在阵阵锣鼓声中,来自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的专业演员和凤阳镇农民兄弟、葡萄大姐、采茶女等“乡土”艺人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场“文化大餐”。
由葡萄果农自排自演的剧目《幸福的葡萄》,情节内容来自当地乡村生活和民间传说,展现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愿景;北路戏传统剧目《穆桂英.探谷》则是将专业戏曲演员的专业技巧与民间演员传统唱功进行巧妙融合,相得益彰间再现非遗文化独特魅力。
北路戏开台首演。林子超 摄
一唱一和余音绕梁,一招一式尽显功底。戏台上,演员精湛的演技、扎实的唱功将一出出剧目演绎得引人入胜。戏台下,戏迷们过足了“戏瘾”,他们或坐或站,或聚精会神,或大声喝彩,无不表露出对乡土曲艺的痴迷。
“剧目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这种在家门口就能看戏的感觉,太开心了。”村民缪道章感慨地说。
新建成的演艺中心不仅是北路戏演艺的新舞台,更为非遗传承保护注入了新动能。“有了这一新阵地,我们这些民间艺人们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真正实现了‘农民戏回到农民身边’。”凤阳民间北路戏老艺人刘经浩笑着说。
当天下午,在凤阳镇农民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还举行了寿宁县优秀文化暨北路戏传承发展座谈会,来自文化界、戏曲界的人士齐聚一堂,共话北路戏发展机遇、面临困难和解决办法。
寿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简树铃在发言中表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北路戏独特的魅力,是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基础。希望广大戏曲界的人士以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和凤阳镇民间阵地为依托,更好擦亮寿宁北路戏这张文化名片,让越来越堵群众融入、参与其中,推动北路戏这一非遗珍宝“传下去”“走出去”。(记者 叶伏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