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时政
  • 财经
  • 侨联
  • 科技
  • 商协
  • 信用
logo 住建
  • 中宏网福建首页 >
  • 住建 >
  • 正文

“治”出效益 老旧社区焕新颜

集美区集美街道大社新村破解“三多三少”难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中村典范

2025-04-25 17:01:00 来源:厦门日报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2879dbd4-3417-4e35-b781-8dfaf69a3350.jpg

大社新村入口。(林志杰 摄)

f5198607-3d62-4a8a-96f4-dad6b4259f87.jpg

孩子们在社区托育中心。(本报记者 杨进福 摄)

  沿着集美大社牌坊附近的石板路一路行走,总能与背着行囊、拿着相机的游客不期而遇,嘉庚故里的学村风情,闽南古厝古香古色的院落,开在侨楼里的西餐厅、咖啡馆,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旅人。

  与大社的“网红”景区调性相随相伴,老城区的“市井气”也弥漫街头巷尾:老人们在边角地改建成的街头公园里喝茶“话仙”,放学的孩子在设施完善的社区空间里自习、看书,年轻人在有“大物业”管理和“星级认定”的出租房里安居、奋斗……

  紧紧锚定“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治理目标,立足“景区、街区、学区”协调,大社新村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持续探索创新治理模式,着力破解辖区外来人口密集、老年群体庞大、出租房屋众多和占地面积狭小、公共空间匮乏、配套设施稀缺等“三多三少”难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中村改造和发展的典范。

  空中飞线变“无线” 公交开到家门口

  集岑路上,电力箱被绘成色彩斑斓的“书架”,点亮街头风景;塘美路旁,新安装的智能充电桩让居民告别了“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去年来,大社新村以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为抓手,策划生成4批次13个项目,涵盖管线整治、消防设施提升、公共空间打造、产业充实等内容,进一步提升社区“软环境”和市政配套水平。

  “通过清除违章搭盖、违规占道,整治空中飞线,提升改造基础设施,大社新村实现了‘无线美’,人居环境更加舒适整洁。”集美街道盛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淑蓉说。

  空间布局不合理、地面高低落差大——位于老年活动中心旁的塘美公园一度存在安全隐患,依托城中村治理,街道和社区积极牵头,对其进行适老化改造,消除高低差并增设无障碍设施,使之更符合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大社地处集美老城区,内部道路狭窄、公交资源紧张。去年10月,为了解决居民公交出行难题,社区结合城中村治理重新整合资源,腾出空间打造嘉庚公园公交场站,将906路、M27路等公交线路调整到该公交场站始发,让居民、游客出行更方便。

  年轻人在此创业 带来产业新机遇

  经过治理,空间“通”了,设施“齐”了,商机也更“活”了。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为大社新村的产业升级带来新机遇。

  供应咖啡还能泡闽南功夫茶,有南洋风味的咖喱鸡也有肉骨茶——大社新村新晋网红店“大社孖”咖啡主打南洋特色,老板杨柳毓是在集美出生、香港长大的青年。去年他回厦创业,很快在大社找到了合适的空间。“我在这里出生,对嘉庚故里有很深的情怀。大社如今旅游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这里创业,创业氛围很好。”杨柳毓说。

  曾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如今更愿意在家门口开店创业,参与社区共治。由集美“后生仔”陈思雄主理的复古餐厅“集美老饼厂”已火遍“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用餐时间经常要等位,他说:“小时候吃着老饼厂的脆桃酥长大,后来老饼厂没落了,我就想着把它改造一下,让它重新焕发生机,为大社增添新地标。”

  以文旅拉动产业升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治理改造。在社区党委的推动下,大社新村成立了由商家组成的大社商业联盟,共同制定《集美大社商业联盟公约》,实现经营标准统一、资源共享,推动餐饮、文创、民宿、旅游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截至去年底,大社新村已有357家商户,其中网红特色店27家、精品咖啡店6家,还有服装、摄影、酒吧等个性业态,一年新增就业岗位160余个,累计盘活闲置空间4572平方米,撬动社会资本1139万元,实现村集体年收入稳定增长超百万元。

  首创出租房“星级评定” 城中村更舒适更安全

  在大社新村每一栋自建房门前,都贴有一张醒目的星级认定公示牌——对该栋楼的消防设施、治安管理,以及租客评价、物业管理、环境维护等情况进行“星级评定”。“租户、民宿住客根据这些信息,能更好地了解出租屋的真实情况。”盛光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黄秀荣告诉记者。

  据介绍,大社新村所在的集美街道在全市率先出台出租屋星级管理认定实施方案,自主研发并推广运用“庚安星”星级认定微信小程序,针对221栋经营性自建出租房开展三维评价。“通过政府引导提升星级认定的规范性与公信力,以市场化策略倒逼房东主动配合整改,进一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优化居住环境。”集美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10月21日星级认定正式运转以来,大社新村的自建房出租全部完成认定,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28件,实现整改完成率100%。

  面对老旧小区、居民自建房的“无物业”难题,大社新村通过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依托“专业化管理、品质化服务、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辖内8个原本无物业的老旧小区、28个独立楼栋、323栋自建房、318个店面的物业管理市场化“全覆盖”,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自“大物业”入驻以来,累计签订楼道清洁、停车位划分等攻坚服务协议100多份,每年节约财政投入40余万元。“大物业”模式还不断催生出内生性发展动力,目前,通过塘埔路新增停车泊位收费等项目,居民还多了一份增值收益,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办好“社区四件事” 老城区生活更有幸福感

  每天上午8点,上班前的詹女士带着2岁4个月的女儿来到家门口的培蕾托育中心,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这个托育中心是幼儿园转型而成,解决了社区孩子的托育问题。”黄秀荣介绍,大社新村范围内原本已有两所公办幼儿园,但此前一直没有托育机构。去年,社区成功推动一家幼儿园向普惠托育机构转型,填补了辖区托育机构的空白。

  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大社新村以打造“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为目标,集中办好养老、托育、医疗、课后服务“社区四件事”。

  居民提需求,社区来响应。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社区组织实地查看、茶话座谈、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2100余人次,了解收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意见建议及诉求70余条,在此基础上梳理形成“社区四件事”需求清单。

  作为老城区,大社新村内人口结构相对老龄化,老人的照料、医疗、文体活动需求增多。如今,社区的老人们可以享受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助餐助浴、义诊义检等基本服务,还可以通过“365+”贴心管理服务平台享受分级管理服务。由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组成的“1+N”医共体,通过延时门诊、专家门诊、健康讲座等形式,为居民带来便利的健康管理服务。

  课后服务方面,通过开设自习室、组建大学生补习志愿队,为学龄儿童提供课业辅导,进一步为家长解忧。不仅如此,社区“青年宫”也开起来了,开设语言艺术、思维、舞蹈、健身等多种公益精品课程,极大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

  名片

  大社新村位于集美区集美街道盛光社区内,东至浔江路、西至盛光路、南至集岑路、北至集源路,属于集美学村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是海内外知名的嘉庚景区,同时也是典型的开放式老旧社区。(记者 应洁)

素材源:周文俊
编辑:韩鹏飞
审核:王明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相关推荐

  • 2023蓝色梦想·国际当代艺术展举办
  • 16.3万尾鱼蟹苗入海洋、湿地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