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漳州践行海绵城市理念的亮点项目——碧湖生态园。李杰 摄
龙文南路与新浦路交叉口的口袋公园。(资料图片)
小朋友在口袋公园里欢快玩耍。(资料图片)
漳州市特殊学校屋顶的口袋公园。(资料图片)
何为“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有“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因此,海绵城市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
受台风影响,过去的一个月,漳州阴雨连绵,但走在市区的街上却只觉清爽,不见一处水涝。除了河湖湿地、滞涝公园等“大海绵”,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口袋公园也发挥着“小海绵”的作用,润城细无声。
近日,记者与相关部门人员走进城区多座海绵口袋公园,一探究竟。
口袋公园从1.0升级到2.0
一边是绿树成荫,一边是车水马龙,国贸天成小区南侧的口袋公园,如今成为附近居民休闲的“打卡”之处。2022年初完工的红色透水铺装广场边,有卡通滑滑梯、沙坑、秋千等儿童游乐设施,遮阳廊架下的石凳是大人们休憩、唠嗑之所。
8月21日,漳州下了一天的雨,记者来到国贸天成西侧口袋公园。低头一看,只见红色的橡胶铺装上有一些积水,而蓝色的透水铺砖上则无积水。
“这红蓝交界处,就是口袋公园1.0和2.0的分界线。”漳州市风景园林中心总工室负责人黄小梅说。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2021年起,漳州市积极实施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工程,利用城市的边角地、闲置地、退化绿地等“留白空间”,采用借地绿化、见缝插绿、破硬复绿、拆墙建绿等方式建设口袋公园,补齐老城区、人口高密度区域等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短板问题。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如今,越来越多口袋公园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邂逅“诗和远方”。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漳州全市累计建设口袋公园(含社区公园、串珠公园)220个。
这么多口袋公园,除了扮靓城市、让市民休闲娱乐,是否还能发挥更多功能?
2022年5月,漳州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部分口袋公园建设项目纳入“漳州市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海绵化建设改造工程”项目包。
“尽管口袋公园大多是‘点空间’,在城市景观中处于不起眼的位置,但是从使用频次和实际功用角度来看,口袋公园在漳州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漳州市住建局城建科工作人员蒋水龙说,从那时起,漳州就把海绵理念注入口袋公园的统筹和建设中,着力推出口袋公园2.0升级版。
什么是海绵口袋公园?顾名思义,就是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口袋公园,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强城市的地表水吸纳、蓄渗和释缓能力,构建健康活力的城市“毛细血管网”,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协助保障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海绵口袋公园一般建在哪?蒋水龙告诉记者,除了延续口袋公园1.0的思路,将城市“零碎地”变成“金角银边”,更重要的是要建在城市易涝积水点周边或主干道两侧,更好地发挥“海绵”作用。
海绵设施与景观营造的有机融合,也是海绵口袋公园的亮点之一。在国贸天成南侧口袋公园,用透水混凝土铺就的小径两侧,建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旱溪等海绵设施,种着水生美人蕉、芦竹、灯芯草等“海绵植物”,局部点缀景观石。这些水绿景观与海绵功能设施有机结合后不仅能净化水质、缓解热岛效应,还能为市民提供更加美观、生态、舒适的城市环境。
今年,漳州市主城区计划新建28个海绵口袋公园,目前已建成17个。这些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在为市民提供休闲休憩场所的同时,充分发挥“渗、滞、蓄、净、用”等功能,有效控制源头雨水径流,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收集“客水”缓解内涝压力
漳州迎宾大道和步港路交叉口,是居民区、商圈聚集处,人、车流密集,交通繁忙。之前,一到连续暴雨天该路段就容易积水,给周边市民造成出行困扰。去年,路口的口袋公园建成后,周边建筑、道路的积水情况得到很大缓解。
“比起传统口袋公园,2.0版本更强大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能吸收自身区域内的‘主水’,还收集外来‘客水’,实现雨水‘错峰出行’!”黄小梅介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道路硬化面积急剧增加。传统做法中,硬化路面上的雨水往往直接排入雨水管网,一旦遭遇大暴雨,极易造成雨水管网超负荷运行,从而引发内涝。
在口袋公园2.0设计之初,漳州就充分考虑城市水循环的复杂性,引入“客水”收集机制,将来自周边的建筑、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雨水引导至其中进行蓄存与净化。如此一来,口袋公园在雨季就像一座微型水库,有效缓解城区主干道排水管网的瞬时压力,避免因暴雨导致的内涝问题。
在芗城、龙文街头的海绵口袋公园,低头仔细一看,可以发现在非机动车道与口袋公园相接的路肩上,设有一系列导流槽。它们就像是一条条隐形通道,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雨水精准输送到口袋公园内的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蓄渗、净化设施中,实现“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有效提升城市排涝韧性。同样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在漳州的小区雨水管理中也得到广泛使用。
“当然,口袋公园只能发挥‘小海绵’功能,并不能无限量承载雨水。”黄小梅介绍,当降雨量超过海绵渗滞类设施的设定容量时,多余的雨水则会自动流入溢流井,最终汇入市政管网进行统一处理。
“为此,我们设定了严格的标准,确保海绵设施蓄存的水在12小时内必须排空,以避免长时间积水对绿地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为下一次降雨的蓄存留出空间。”黄小梅说。
要让雨水“接得住”,更要让宝贵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被收集的雨水,在经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还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在漳州西院湖和西湖公园,雨水资源被巧妙地用于公园内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景观水体补水等,让积水成为活水资源,注入市民的幸福生活。
当“海绵”串联分散绿地、“口袋”绣出方寸之美,如何开展可持续的管理维护,让“增绿”变“常绿”,是公园建成后必须面对的课题。
蒋水龙告诉记者,海绵口袋公园建成并达到移交条件后,会统一交由市风景园林中心进行管理,纳入对城区精细化管理考核范畴,管理内容包括日常植物修剪、苗木补植、病虫害防治、设施器材定期养护维修等。
“海绵”理念走进群众生活
具备休憩娱乐功能的同时,口袋公园还兼具文化展示、科普宣传功能。
“透水混凝土道路可以让雨水快速下渗,增加城市的可透水面积……”在国贸天成的海绵公园,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砖等海绵设施旁都竖立着科普牌,用简明易懂的文字介绍这些设施的功能;在迎宾大道和步港路交叉口的海绵口袋公园,透水混凝土断面展示模型引人驻足,向路过的群众展示透水混凝土断面的材料、结构和原理。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模型、科普角,让市民在休闲散步时,也能直观了解身边海绵设施的工作原理,让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
为让口袋公园与街景巧妙融合,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同时避免千篇一律,2022年起,漳州市在全省首创举办口袋公园建设竞赛,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模式,邀请省内外园林绿化、建筑企业参与。
“2023年,漳州市举办第二届口袋公园建设竞赛,首次将学校纳入建设区域。”蒋水龙介绍,根据校园环境改造需求和实际情况,专业竞赛团队将校园中的边角地和退化绿地改造成海绵口袋公园,在景观配置上将花卉、绿植、园路、园艺小品等进行创新组合,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和漳州特色文化元素,让同学们能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学习海绵城市知识,实现“海绵科普进校园”。目前,全市共有11所学校参与海绵口袋公园竞赛改造。
“雨水慢排缓释、分散收集后,校园的路面不易积水,排水防涝能力有效提升,雨天在校园中行走,基本不湿鞋。同时,校园内的水绿景观与海绵功能设施有机结合,满眼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在漳州一中高中部师生的眼中,海绵口袋公园带来最直观的改变,是让校园从“脱水”变成“吸饱水”,内外滋润、分外“Q弹”。
未来,海绵口袋公园还有更多可能。漳州在建的部分海绵口袋公园还将增设水互动装置,通过水循环的游乐设施和科普专区,让市民感受“海绵”理念和海绵口袋公园的独特魅力。
“海绵口袋公园仅是漳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过程中的一个巧思。”蒋水龙介绍,漳州的海绵城市建设版图正从“局部”示范向“全域”迈进。根据《漳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要求,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目标要求,让城市如海绵般“呼吸吐纳”。(记者 赵文娟 实习生 吴煜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