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工作人员走访质量强链项目链上企业,推介“鹭质贷”质量信贷产品。(市市场监管局 供图)
获得政府质量奖、获标准创新型企业认定、获得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获“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认定……这些“质量信誉”,如今在厦门可以兑现成“真金白银”。
去年11月,厦门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联合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厦门市金融监管局率先全省出台质量融资增信政策,建立厦门质量信誉经营主体白名单并创新推出质量信贷产品“鹭质贷”。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目前全市各银行运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为白名单内经营主体提供融资约25亿元,各银行的“鹭质贷”产品已为65家(次)质量信誉企业提供贷款约10亿元——这场由政银企三方联动的质量融资改革,标志着企业“质量”等无形资产正被系统量化为融资硬指标。
以质量信誉引金融“活水”
质量融资增信,是指以经营主体具备的质量能力、资质等质量要素为依据建立的增信机制,为重视质量、追求卓越、具有较高质量效益水平的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基础上,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厦门市质量融资增信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质量+金融政策”直达实体经济,为无抵押、无贷款记录的中小微企业申请银行信用贷款提供更多机会。
《实施方案》根据经营主体在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质量创新等5个方面所具备的能力、资质、荣誉等重要信息,明确了厦门市质量融资增信质量要素范围和指标清单,建立了经营主体Ⅰ类(优秀)、Ⅱ类(好)、Ⅲ类(良好)3个等级的质量信誉等级评价体系。同时,将各银行推出的质量信贷产品统一命名为“鹭质贷”,共同打造厦门质量信贷品牌。
以《实施方案》为基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细化明确了质量信誉等级评价体系的32个质量要素指标清单,并向金融机构推送了3批包含6634家(次)经营主体的质量信誉白名单。白名单中,半数以上为中小微企业,其中还有160家个体工商户,这与全国其他省市的质量融资增信政策相比,具有创新性。
“质量融资增信的目的是促进金融机构对质量效益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改变以往金融机构授信偏重企业资产和担保的传统模式。”一名受访的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银行来说,各种经过政府部门认证的质量类荣誉相当于一次初筛,简化了审批流程;对于质量信誉企业来说,质量贷产品为他们新增了一条可用的信用贷申请渠道。尤其对中小微企业而言,质量融资增信更有助于提高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
绘制“质量画像” 首创“鹭质贷”
质量融资增信政策出台后,市市场监管局召集我市主要金融机构召开座谈会,详尽解读质量要素指标内涵,并在银行开发“鹭质贷”产品过程中给予“点对点”政策解读支持,帮助银行科学采信质量增信要素,开发以质量要素为核心的特色信贷产品。同时,该局对质量信誉白名单内各经营主体从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质量创新等五个维度进行赋分,生成简洁直观的“质量信誉雷达图”,对经营主体的质量水平进行全面画像,有效破解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难题。
在市场监管部门、金融管理部门推动下,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厦门农商银行、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积极响应质量融资增信政策要求,经过充分调研、精心设计,陆续推出“鹭质贷”产品。这些产品瞄准广大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当前在融资增信上的关注点,抓住质量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结合点,力求形成凭“质”获“贷”、以“贷”提“质”的良性发展循环。
目前,我市各金融机构推出的“鹭质贷”产品利率在2.73%至3.7%不等,贷款额度最高500万元到5000万元不等,并且均在申请、审批流程上给予经营主体充分便利。相关产品推出1月余,全市“鹭质贷”已共计放贷近10亿元,通过对质量效益型企业精准投放授信,支持企业加强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
以“质”获“贷” 以“贷”提“质”
“鹭质贷”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起高效沟通平台,为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燃眉之急,形成以“质”获“贷”、以“贷”提“质”的良性发展循环。
厦门某工贸有限公司因获得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属质量信誉Ⅲ类(良好)企业,被纳入白名单。该企业主营化肥批发业务,因行业特殊性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而传统信用贷款产品依赖税务数据模型授信,导致其长期面临“资质优良、融资无门”难题。近期企业中标某政府绿化项目化肥供应订单,急需资金采购大批量化肥进行备货。基于质量融资增信机制,厦门农行充分采信该企业质量信誉,为其核定“鹭质贷”信用额度50万元,并提供“随借随还、免担保”的灵活方案。资金到账后,企业迅速完成备货,确保政府项目按时履约。
厦门某科技型小微企业今年初扩大生产、增加产品线,需要购置生产设备,但资金方面遇到难题。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走访企业时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其介绍“鹭质贷”质量信贷产品。因该公司是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的企业,属质量信誉Ⅲ类(良好)企业,根据“鹭质贷”产品质量增信机制,该企业仅用一周的时间就顺利通过厦门工行的审批,签订了500万元的贷款协议,贷款额度在初评的基础上放大企业融资金额近80%。企业负责人表示,“‘鹭质贷’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更让我们的质量投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个体工商户由于大多缺乏长期规划,且多为轻资产运营,缺少抵押物,存在信用信息不健全、不对称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融资难。“鹭质贷”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经营者缓解了流动性压力。集美区某餐饮店去年刚获“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认定,属于“知名”类。“现在有了‘鹭质贷’,我们直接使用‘名特优新’这一质量信誉向农商银行申请了18万元的信用贷款,实实在在给我们减轻了资金压力。”经营者周先生告诉记者,接下来,他计划把这笔贷款投入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希望把小店逐渐做大做强。
除了根据质量增益标签为企业增加融资额度、提供更优惠的利率,质量增信措施也促进了贷款流程的简化。金融机构通过安排专人跟进签约企业授信需求,提供绿色通道,保障签约企业高效精准获贷。
“我们依托市市场监管局建立的‘质量信誉经营主体白名单’,运用大数据模型为超6000家次白名单企业实施动态评估,为企业量身定制差异化融资方案,提供利率优惠、额度提升等支持。”厦门农村商业银行相关人士介绍,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鹭质贷”近40笔,金额突破9亿元,越来越多质量效益型企业从中受益。
用质量激发实体经济发展动能
记者从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目前,厦门市共有65家(次)企业凭借以下质量要素指标获得“鹭质贷”:企业获得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近三年(连续两次)被公示为厦门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上一年度在各级质量监督抽查中无不合格记录;企业产品获得强制性认证;系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的企业;系获供厦食品“鹭品”标识授权的企业等。
上述企业以中小微企业居多,其中符合“企业获得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这一要素指标的企业最多,共有44家,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合格证”成为融资增信的“敲门砖”。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鹭质贷”的核心价值在于“以‘质’为信”,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充分发挥质量要素在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让“鹭质贷”惠及更多高质量企业;引导企业将融资用于技术研发,以此激励企业以质量立身、以创新制胜,形成“质量提升—融资便利—再投入创新”的良性循环,全面助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记者 陈泥 通讯员 张潇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