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福建医科大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医护员工,团结一心、真抓实干,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建校87年来,一代又一代福医人潜心笃志,砥砺深耕,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医科大学而不懈奋斗。学校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正式成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建高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2024年7月15日至16日,福建医科大学迎来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发扬“无需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如何朝着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目标,奏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医科大学建设的奋进曲?今天,我们走进福建医科大学,一起看看他们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夯实“内功”
致力培育医学精英人才
学校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能力迈上新台阶,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从书记校长到老师,再到学生,全校拧成一股绳,构建一体化“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构建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围绕“三全育人”,设置了10个专项工作组,制定27项重点品牌建设项目,学校入选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获全国、全省思政工作精品项目12项,获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1个、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1个。学校勇立潮头,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持续健全完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福建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建设单位。牵头成立福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虚拟教研室,组建课程思政导师团队,打造“医马当先”课程思政工作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开阔视野,思政格局得到进一步拓展。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厚植崇文重教之“根”。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编写出版《福建医科大学校史》。深入挖掘学校建校之初红色资源,举办“红色闽医”展,建成校史馆、医学艺术馆、抗疫主题馆、福医大梦书屋、融媒体中心等。有序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发挥医学专业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学校博硕医疗服务团已走进500多个乡村提供医疗服务,台江老人公寓志愿服务项目用30年续写的“雷锋日记”达6400余篇,学校18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学校资助的目标,累计发放各类奖贷助学金近12亿元。关心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入选首批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示范学校。发挥榜样的力量,涌现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以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医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省“最美教师”、省“最美高校辅导员”等先进典型。
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扎实做好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通过“全省党建工作示范培育创建高校”验收,培育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获评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3个、样板支部46个、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3个;获省委、省教育工委表彰先进党组织18个,“三个好”优秀作品11个,省高校“立项活动”优秀成果20项,省首批高校党员教育基地1个。
以福建省新医科建设试点高校建设为契机,推动医学人才培养转型升级,调整成立健康学院、文理艺术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医学影像学院,推进医工、医文、医理交叉融合,开办交叉学科专业,建立微专业制度,推进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面对新局面,福建医科大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动态调整25个本科专业,其中在新兴医学领域新增智能医学工程、运动康复、放射医学、医疗保险等4个新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入选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院校。新设临床医学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临床教学医院29所、非直属附属疾控中心3个、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00个。
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为办好高质量的高等医学教育提供了典型经验。2021年,学校提出研究生教育“一二九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从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提升、从内涵性建设向卓越化构建的教育新局面。向“新”前进的动力和底气,还在于不断提升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十四五”以来新开设各类研究生课程115门,获国家级优秀教材1部、省级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7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3个、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8个。获评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144篇。
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佳绩频传,离不开学校的精心布局和深入培育。选聘一级学科带头人8名、学科方向带头人65名。新增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总共6个)、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和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6个学科入选省“高峰”“高原”学科;3个学科入选省应用型学科建设项目;2个学科入选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主干学科。现有学位授权点全部通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评估与合格评估。
福建医科大学加快医学科技创新攻坚,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医学科技新质生产力。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各1个,新增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肿瘤大数据研究所、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等省级科研平台70个。完成以基础医学研究院、创新药物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院等“八大研究院”和实验动物中心、公共技术中心、公共卫生重大风险预警中心等“六大中心”为框架的总体布局。2个单位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800多项。国家级项目取得突破。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参与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项目;获省级科技成果奖116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学会科技奖144项;获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青年科技奖、运盛青年科技奖、紫金科技奖等55项。多项成果在The Lancet、Nature子刊、JAMA子刊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获授权国家专利近680件。
精准引才、科学育才,福建医科大学在培育医学精英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现有专任教师(含临床教师)165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57.23%。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杰青、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人才53人次。获批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9个,入选福建省特级后备人才等省级人才751人次。获评国家级、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杰出科技人才)12人,省研究生导师团队9个、省杰出人民教师3人、省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2人。学生在历年国家执业医师(护师)资格考试中的通过率均名列全国前茅,参加历届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屡获佳绩。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深受广大用人单位欢迎,许多毕业生成为我国尤其是福建省医药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
练好“外功”
赋能高质量发展
福建医科大学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海内外影响力与日俱增。先后加入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医科大学联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联盟等,合作的国(境)外院校和科研机构达到59所,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及双边论坛60余场。
福建医科大学积极参与援助塞内加尔和博茨瓦纳任务,各附属医院先后为受援国人民带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医护人员,带去了临床技术、设备、药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当地医护人员,留下了无数“带不走的医疗队”。福建医科大学援外医疗队为受援国家的人民展示了精湛的医疗技术,传播了中国文化,在当地人眼中,医疗队是从东方而来的“天使”。鉴于对外医疗援助的突出贡献,博茨瓦纳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前任部长文松·莫伊托及前任驻华大使萨萨拉·乔治、帕拉伊均到访学校。2023年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学校医护人员获得表彰。
福建医科大学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为世界各国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来华留学生生源国42个。学校现有269名来华留学生,其中有266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39个国家,占全校来华留学生总数的98.88%,如今,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当地医院的中坚力量。学校注重在留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通过举办“国际中文日”活动,组织中外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学校引导来华留学生亲近中华经典,感受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在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荣获留学生组全国二等奖的佳绩。在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福建赛区,来华留学生获奖作品数、入围国赛作品数位列福建参赛高校首位。
跨越百年的鼓岭情缘是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合作共赢、“医”起向前的佳话不仅跨越地域,更跨越了时空,福建鼓岭就蕴藏着中国近现代医学史值得书写的一段深情厚谊。时任附属协和医院外籍院长蒲天寿,全家居住在鼓岭,依托附属协和医院他创建了妇幼诊所、巡回医疗队、麻风病院等机构,为当地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这段故事成为鼓岭百姓口中的一段佳话。2023年6月28日,“鼓岭之友”成员、美国加德纳家族和穆霭仁家族的后人来到附属协和医院,带来了表示爱与和平的“友谊之花”。附属协和医院与鼓岭之间的情谊,不仅见证了历史的交汇,也延续了人道主义精神的传承,激励着中美两国人民继续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涵养“医功”
提升健康保障能力
各附属医院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附属协和医院CMI值(代表医院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客观指标)居全国第六,福建省第一,逐步树立“有疑难危重症就到协和”的良好口碑。作为全国最早获准开展人工心脏项目的三家医院之一,是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具备肝、肾、心、肺移植资质的省属医院。完成全球首例EVAHEART二代(永仁心)微创植入、全国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外侧单髁置换术、华南地区首例基于脑机接口的反应性神经刺激系统难治性癫痫手术等多项复杂手术。
附属第一医院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全国第32名,连续3年福建省第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是全国首批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之一。在神经遗传、神经免疫及肌肉疾病诊治、疑难复杂神经外科疾病微创手术、耳鼻复杂缺损畸形的超级显微外科重建与再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医院凝练慕容慎行精神,组建跨界党建联盟,把国家级、省级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附属第二医院远程医疗中心建设被列入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协同中心,“5G+急诊急救”项目入选国家卫健委、工信部“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有效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对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国内高水平医院,平移先进技术、科研、管理等优质资源,闽粤两地在医疗领域不断加深合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
附属口腔医院建立党建品牌“博士读书班”,并被《半月谈》关注报道,医院志愿服务先后获评第二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和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充分发挥省内口腔医学领域龙头辐射引领作用,现有口腔专科联盟成员单位15个,在柘荣县总医院和晋江市口腔医院成立名医工作室(站),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医学专业为纽带,福建医科大学充分发挥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积极拓展校地、校际、校企合作,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福建医科大学泉州湾研究生科创实践基地和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同时还深化与省卫健委、福州市人民政府、三明市人民政府等合作共建。
闽宁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团式”的闽宁合作成为山海情的焦点,续写了感人的健康篇。学校2023年正式与宁夏医科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这是自2010年以来双方合作的全面提升。合作以来,福建医科大学助力宁夏固原市人民医院成为西海固大地上第一个通过初审的三级甲等医院,帮助原州区人民医院建立了12个重点专科,和宁夏医科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等多领域深化合作。
奔赴“成功”
谱写东南柱石新华章
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医科大学,是新时代赋予福建医科大学的光荣使命,是省委、省政府对学校的殷切期望,也是全体福医人的共同梦想,需要发扬“无需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笃行不怠、奋楫争先,努力把机遇转化为加速发展的新优势。
目前,福建医科大学提出了“到2030年,创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医科大学取得明显进展,进入全国独立设置医科院校前10,进入全国大学百强。到2035年,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医科大学,稳居全国独立设置医科院校前10,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医药强校。”的发展目标。
围绕目标,学校紧紧抓住改革创新和质量提升“两条主线”:突出改革创新,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关键领域进行改革创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突出质量提升,正确处理学校发展内涵和外延、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学校建设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坚持各项工作、各项改革的质量导向。围绕发展目标,福建医科大学将牢牢把握一流党建引领、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科专业、一流科学研究、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社会服务、一流校园文化、一流治理体系这“八个战略重点”,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医科大学新篇章。
沧桑砺洗八十七载,春华秋实谱华章。福建医科大学汇聚起每一朵自强不息的“浪花”,共同奔赴星辰大海。瞄准更高远的奋斗目标,涵养更坚实的奋斗底气,坚守“改善国民卫生的先锋,东南医药界的柱石”建校初心,鼓足更强大的拼搏干劲,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全校上下追光而行,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继续迈向更大的舞台,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福建奋斗不息。(舒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