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福建8月19日电 今天,人们提起中关村,常常会说到联想、百度、小米等高科技企业,会提起柳传志、李彦宏、雷军、王小兰等企业家。人们更不会忘记,陈春先是“中关村的第一人”,是“中国民营科技的先驱”,他的名字将永远被载入我国民营科技发展的史册中。
陈春先,顾名思义,春天里的先行者。他,1934年生于四川成都,1958年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毕业,曾经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室主任、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1980年,在中关村进行科技创业探索,历任华夏硅谷创业集团及所属企业董事长。
中关村,昔日只是北京城北一个小村庄的名字。今天,被人们称为“中国硅谷”。说起中关村,不能不提起被人们称为我国“民营科技第一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
1980年12月23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的一个仓库门口,集聚着14个推着自行车而相貌斯文、语调温和的人。在凛冽的寒风中,陈春先逐个和他们握手打招呼。
这些人都是中科院物理所、电子所和力学所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是被陈春先热情“忽悠”来的。他们从北京市科协借了200元钱,要在中关村的这个仓库里,创办全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先进技术服务部。
陈春先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后留学苏联。1958年回国后,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评聘的第一批10名教授级研究员中,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头两年里,陈春先曾经三次访问美国。在去了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以后,报国心切的他深感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硅谷,让中国科学院多年沉睡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怀着一种使命感,他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提出在中关村建立“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扩散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
陈春先从美国第三次考察回来以后,决定在中关村创建“中国硅谷”,使之成为技术扩散地。
从1980年冬到1983年春,他与海淀区4个集体所有制的小厂建立了技术协作,创建了海淀区技术实验厂和3个技术服务机构。他的目标就是把束之高阁的技术扩散到企业中去,实现科研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使科技成果在企业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
当时,陈春先创办公司的举动,在中科院和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少人认为他不务正业。
创业第一年,服务部有了2万多元的收入,于是陈春先给大家每人每月发了15元奖金,并规定每人每月有7元的津贴。
这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有人甚至向中科院告状说,陈春先自己给自己涨了两级工资。一时间,知识分子“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腐蚀干部”成了议论的重点。
在巨大的压力下,服务部曾被封门查账,随时面临着解散。
问题的争议反映到了中央。几位中央领导先后批示:“陈春先同志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条新路”“陈春先同志的做法是完全对头的,应予鼓励”。由于中央领导和北京市、海淀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方面放宽了在中关村办公司的政策,使中关村获得了发展良机。
在陈春先的影响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技术员王洪德辞职下海,与7名科技人员一起,带领几十名知青,在中关村创办全国第一家机房工程公司,即北京市京海计算机机房技术开发公司。
陈春先点燃的星星之火,在中关村科研人员中呈现出燎原之势。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一部分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进一步推进了中关村的发展,引发了中关村第一次科技创业潮。1983年5月,海淀区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办科海新技术公司。1984年5月至11月,四通、信通等一批科技人员兴办的公司也相继成立。中关村出现了许多销售电脑,提供软件开发和应用服务的公司,到年底时发展到了40家。
1985年2月,中国著名计算机专家蒋士騛离开中科院到京海公司任职。蒋士騛早年曾留学美国,5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回到祖国。他的这一举动在科学界引起极大震动。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允许集体和个人建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这个《决定》给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以合法身份和地位,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关村民办科技企业的发展。年底,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的科技企业已达90多家。
1986年1月,杨传智等创办“海威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关村第一家个人持股的科技企业。不久,中科院动物所创办科技企业“动物所成果推广中心”“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成立,中国长城西门子电讯设备维修中心开业。当年,各类技术开发性公司达到近百家。
至此,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雏形。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同意在海淀区境内100平方公里范围内设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条例》的发布和试验区的建立,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标志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者,庄聪生,福建晋江人,曾任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