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同学在鼓浪屿英雄山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
每年的新生军训都是一次洗礼。
文艺活动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载体。
早在2020年,百年名校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二中”)就被认定为全国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近年来,该校进一步活化校内红色历史资源、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并结合足球、艺术等特色教育,汇聚新时代国防教育新动能,形成“三爱二中”(爱国、爱乡、爱校)国防教育特色品牌。
校地共建 红色遗址成“实景课堂”
不久前,一场庄严而隆重的“传承红色基因 共育时代新人”共建活动在厦门二中鼓浪屿校区举行,学校与厦门市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签署共建协议,将以鼓浪屿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探索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双轨并行的教育模式,包括组建“红色讲解志愿服务队”、开发沉浸式研学课程等,未来,厦门二中的学生志愿者将活跃在鼓浪屿的街巷,为各地游客讲解岛上八大红色遗址和两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峥嵘岁月。“学生们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声音传递历史温度,为民族复兴凝聚澎湃的青春力量。”厦门二中副校长王健说。
多年来,厦门二中以提高青少年综合国防素质为基本要求,树立学生的国防教育观,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不断深化国防教育实效。如组织“讲好二中英雄故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邀请将军校友、退役军人宣讲员、军训单位宣讲员等进校园讲述红色故事、上国防教育课,与“鼓浪屿好八连”结对共建,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签约共建,与厦门大学“扬才班”合作探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生参加全国国防夏令营……
红色主题研学是厦门二中多年来的“保留项目”,每年暑假前,高中部的学生都会从各校区回到母校发源地鼓浪屿校区,到包括位于校内的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旧址等红色景点开展“寻根溯源”研学活动,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原来‘英雄’二字,是血肉之躯铸就的丰碑”,在红色遗址听完讲解员的动情讲述后,有学生红了眼眶;还有同学在参观完红色展馆后写下感言:“吾辈当自强,不负少年志!”
校友为镜 百年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的核心,百余年来,厦门二中一批批学生、校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热爱,一段段革命故事镌刻着红色基因,成为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了厦门二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内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校充分发掘校史、校友资源,开设“校友爱国史话”系列主题讲座,邀请校友孙永凯讲述其叔叔抗战英雄孙定安为国捐躯的事迹,邀请校友黄亚国先生讲述其祖母张水锦烈士及祖父、伯父、叔父、父亲等一家5口人在解放厦门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故事,邀请退休教师周景钊讲述其胞弟周景茂烈士的英勇革命事迹,邀请退休教师郑南辉讲述其哥哥、二中校友郑塘刻苦学习和参加革命工作的故事……
人声鼎沸的厦门二中足球场一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英园”是安静的一隅——“军”,军队、军营、军校;“英”,英才、英杰、英模、英雄、英烈,这里有何碧辉(女)、陈镇和、黄登保、谢希仁、杨景道五位二中校友的画像及事迹介绍,以纪念他们为国防军事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也用先辈校友爱国爱乡的故事,激励一代代学子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特色赋能 足球与艺术里的“爱国密码”
为扎实推进校园国防教育工作,厦门二中专门成立了学校国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王守琼和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建阳担任组长,科学规划、创新方法,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融入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足球和艺术,是厦门二中特色教育的名片,也可以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载体。二中校友陈镇和曾随国家足球队三次远征东南亚、两次参加远东运动会,其中1930年远东运动会上中国队5比0大胜日本队夺得冠军。抗战爆发后,陈镇和“弃球从戎”,任空军中队长,屡次立功获嘉奖,1941年为国捐躯。学校以他为原型,拍摄了微电影《中华球魂》,让更多青少年学生深入了解这位英雄人物,也让学校的足球文化和爱国情怀在代代传承中得到更多滋养,永不枯竭。
纪念“一二·九”运动班级歌咏比赛作为厦门二中年度艺术盛事已举办多年,各班学生轮番登台,身着统一服装,用昂扬的歌声、饱满的热情,演绎一首首经典红色歌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和力量,成为一次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文/记者 刘筠 图/厦门二中 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