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固本培元“六大提升行动”为笔,精心书写道路交通安全亮眼答卷。图为同安区“四好农村路”。(夏海滨 航拍器 摄)
“少年交警”在民警带领下,上路开展文明交通督导。
改善后的集美大道锦亭北路口交通效率提升,更安全有序。
筑牢安全防线,畅通民生之路。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市大交通办(道交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以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固本培元“六大提升行动”为笔,精心书写道路交通安全亮眼答卷。
这是一项智慧与汗水交织的民生工程——不仅着眼于事故多发点和道路隐患点的即时整治,更以长远眼光布局规划城市交通安全的未来蓝图。通过深度剖析事故根源,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将道路交通安全网越织越密。
这是一场力度与温度并存的治理实践——从紧盯重点人、车、路、企业的严密监管,到凝聚各方合力的协同共治;从道安组织体系的日益完善,到安全宣传教育的延伸覆盖,每一份努力都凝聚成对市民生命安全的倾情守护。
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2023年下降2.08%,与前三年平均数相比下降10%,道路交通事故亡人数和交通亡人事故数均实现“八年连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影响恶劣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由2016年的2.49下降至0.62,创历年新低。
1
完善组织体系
强化一盘棋统筹
近年来,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挑战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出行需求,为了补齐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的短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研议道安重点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市大交通办(道交办)全力统筹,从健全责任体系、考核体系两大方面着手,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道安组织体系。一方面,修订道交办工作规则,协调保留市、区两级道路交通安全议事协调机构,对机构的名称、人员组成、办公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各级道安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办公设施建设,并建立起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长效化机制。另一方面,运用定期考评、专项督导、重点通报、督办约谈、提示函等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责任体系。
聚焦 翔安区完善长效化工作机制
在繁忙的城区交叉路口,“摩托车待行区”巧妙地融入了现有的交通体系。每当红灯亮起,摩托车井然有序地驶入这片专属区域,既避免了与汽车的混杂等待,又确保了通行时的安全顺畅。
这是翔安区道安工作精细提升的一道缩影,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工作机制。在翔安,相关部门每周定期召开道安整治工作周例会,及时总结上一周工作成效,并精细部署下一周任务,道安工作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长效机制。
在此基础上,翔安区创新采用多种会议形式,如协调会、现场办公会等,灵活应对各类重难点问题,有效解决了一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其中,推广“摩托车待行区”和解决机耕路通行问题等治理成果尤为突出,实实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2
加强车辆治理
实现精细化管控
车辆源头治理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一环——去年,我市25941辆大货车实现盲区预警设备应装尽装;配套建设货车融合监测服务系统,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降低涉大货车交通事故风险。
同时,重中型货车交通安全风险精细治理提升行动取得显著成果,全市共治理混行路段风险隐患63处,建设停车区域8处,改善专用通道10处。此外,全市累计排查三轮摩托车超万辆,签订承诺书7000余份,持续筑牢交通安全防线。
对于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全面升级。公安部门紧盯易肇事肇祸交通违法,查处酒醉驾行为8715起,重中型货车交通违法19.93万起,全力消除动态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交通运输部门在全省率先推行分级分类执法监管,累计发现问题隐患531条,立案查处146起,进一步增强了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守法理念。
聚焦 湖里区创新港区“集卡”综合治理
如今的东渡港区,一辆辆“集卡”有序穿梭,停车区域内车辆停放规整,驾驶员们进出更加方便。这得益于湖里区针对港区“集卡”综合治理推出的创新举措。
为强化路面秩序管控,东渡港区采取定点执勤与巡逻管控结合方式,实时疏导分流、整治违停,同时实施“首次违法警告”人性化措施,引导车主主动规范停车。港区还强化部门共治共管,将交通改善纳入智慧管理建设项目。两处停车场的升级改造,提供了212个“集卡”停车位、43个小型车位,有效缓解违停问题。
港区还落实分类停车精细化管理办法,采取“三段式 ” 收费标准,两处停车场日均使用率保持九成以上。设置“爱心驿站”,为驾驶员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服务……一项项创新举措共同构建起更加安全有序的港区交通管理体系,为港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3
深化协同共治
落实全方位联动
在厦门,道安工作并非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各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努力的成果。
去年以来,我市交通与公安部门紧密合作,投入8套治超执法取证设备进行非现场联合执法。农业农村、公安、住建、交通等部门定期联合开展农机安全监督“双随机”检查、渣土车整治执法等,切实形成更强合力,对违法行为挥出“重拳”。
教育、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则共同建设了立体接送系统和“即停即走”区域,推出定制公交线路,让家长接送孩子更安全便捷,也有效释放了校园周边交通压力。卫健部门引入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设置30个急救站点,有效降低路面车祸伤亡率。气象、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也建立起预警服务联合发布机制,进一步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此外,我市还创新建立教育、交警、家长、志愿者、学生共同参与的“五色花”联盟体系,形成警校家护学联动工作格局,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聚焦 海沧区创新“五色花”联盟体系
近年来,海沧区积极探索校园交通安全新路径,创新“五色花”联盟体系,打造“三个三”联勤联动模式,共筑校园交通安全防线。
海沧区构建起统抓、统建、统治“三统”体系,通过高位部署、资源整合、风险化解,有效解决校园周边道路交通整治难点痛点。同时,强化横向联动、纵向勤务、靶向督导“三向”机制,确保联动顺畅、处置高效、信息共享。
分步推进“三动”举措,以考核驱动、宣传带动、落地推动为抓手,提升隐患整改率、交通守法率。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宣传、主题活动引导、精准宣教等方式,让“交通安全伴我行”深入民心。
这一升级版“五色花”联盟体系的运行,在提升校园交通安全的同时,也为师生和家长提供了更暖心的服务,充分彰显出海沧区在校园交通安全工作上的责任与担当。
4
保障安全通行
打造高质量发展路
去年以来,我市在交通改善与道路建设方面同步发力,一系列拥堵点治理与提升改造项目齐头并进,织密了安全网,也铺就了发展路。
一方面,市大交通办共完成交通改善项目61个,其中拥堵点治理项目39个,保障道路畅通的同时,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公共视频、路权分配进行升级调整,实现道路安全品质的提升;公安部门在全市61个重点路口设置右转警示区,提醒大货车驾驶员慢行完成右转,同时又能让行人和非机动车更加直观地判别大货车的行驶动态,做出有效避让。
另一方面,市大交通办积极推动海沧隧道、机场下穿隧道、集源隧道建设隧道全息应用工程,实现实时监测全覆盖,强化交通运行监测与预警功能,为路网畅通运行提供基础支撑服务。市交通运输部门推动新建和改造“四好农村路”43公里,同安区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我市建设经验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聚焦 同安区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
驱车穿行在白交祠至上陵路段,道路平坦顺畅,两侧树荫交错。安保设施、边坡防护焕然一新,沿线设置的休闲停车场、休闲驿站及观景平台,既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群众出游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同安区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大层面下功夫,大力推动Y731祥溪林场至金光湖道路提升工程等21个农村公路、桥梁及路灯项目建设;完成五显镇辽野至北辰山道路提升改造工程等12个项目,道路里程21.53公里。
同安区还通过“智慧路长”App平台,让全区51名道路专管员全部联网,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建立区镇村三级路长体系,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全区公路列养率达100%,实现农村公路畅洁美。如今,全区142个建制村(居)均已铺设沥青路或水泥路,建制村公交通车率100%,铺就一条条兴业增收致富路。
5
精细整治隐患
筑牢交通安全防护网
学校门口的安全设施提升了,隧道、水库等附近道路也被仔细排查……在道路隐患排查整治方面,各相关部门下足了“绣花功”。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市27处省级为民办实事隐患整治项目全部提前竣工验收,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回头看”,确保整治效果;完成133所中小学交通安全设施提升、2处交通安全宣教基地提升,给学生们的出行安全上好“平安锁”;完成19处临水道路及水库道路隐患整治,排查在建道路224处,对109处通寺道路开展“回头看”。
同时,相关部门还重点开展海新路、海翔大道等交通安全隐患整治,整治后的海新路超速、违反禁止标线违法行为分别下降39.44%、32.85%,成效显著。
聚焦 集美区科学整治路口隐患
“这个路口车流量大,以前高峰期,车辆经常排队至集美大道锦亭北路口,一些司机为图方便直接通过调头区进入锦亭北路。以前路口没有过街设施,行人有时通过调头区横穿马路,很危险。现在不一样啦,隐患点已经变成放心路!”谈起集美大道锦亭北路口的交通改造,出租车司机冯师傅竖起了大拇指。
集美大道锦亭北路口属于T字路口,邻近厦门工学院出入口,学生人流量大。近年来,由于相邻的集美大道与集美北大道路口车流增大,便出现了冯师傅所说的隐患情况。
集美区道交办与交警大队多次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在该路口设置一组红绿灯、两个违停抓拍设备,封闭一个调头区,并完善过街设施和部分人行道,通过一系列科学精准的改善措施,切实消除事故隐患,缓解路口交通压力。
6
全面宣传教育
让安全理念入脑入心
全面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而且影响着社会的交通秩序和安全环境。
2024年,全市公安部门共开展涉酒场所“面对面”走访宣教1.3万余次,发送短信200万余条,组织1.4万余人走进宣教基地上“平安课”;教育部门开展“开学安全第一课”“校长对你说安全”等特色专题活动5732场,编制并推广《厦门市中小学公共安全实操十二节课》;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宣传102次,发放材料4790份,推送短信35128条。我市建设“三门三站(岗)”1154处,劝导人员每日在早、晚高峰时段对学生、农村群众等重点人群进行交通文明劝导,维护交通秩序。
聚焦 思明区创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身穿荧光背心,手戴白手套,19名来自筼筜街道湖光社区的“少年交警”上岗“执勤”。日前,“少年交警”在民警的带领下,上路开展文明交通督导,宣传文明交通安全知识……
近年来,筼筜街道紧盯社区交通安全宣传“最后一公里”,通过创新建立“少年交警”志愿服务队、“4+转发”等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模式,推进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在各社区走深走实。
与此同时,筼筜街道各社区定期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培训——官任社区主动邀请女子骑警队,面向老年人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讲座;屿后社区联合辖区交警中队,开展青少年交通安全“夏令营”;屿后西社区则依托关工委活动,组织开展“一老一小”交通安全主题宣讲,累计开展交通安全宣讲 30余场次,覆盖近千人次。
此外,筼筜街道还积极拓展交通安全宣传新渠道,引导社区整合各类楼栋群、业主群、商户群等微信群,建立“4+转发”宣传新模式,并组建“街道道交办+社区安全员+社区网格员”微信群,实现交通安全知识精准投放与有效传播。(文/记者 王玉婷 通讯员 赵巧玲 图/市大交通办 提供 除署名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