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下午,厦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3位市政协委员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围绕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厦门消费提质扩容、助力厦门企业高质量出海、推动海洋生态价值创新转化等主题进行大会发言,提出真知灼见。
委员们带着深入基层了解的民意、长期调研发现的问题、对高质量发展的期望,紧密结合厦门实际,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精彩发言赢得阵阵掌声。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市政协委员马陈华在代表经济界别活动小组的发言中谈到:“近年来,厦门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布局打造厦门科学城、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三大战略平台,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厦门市有7项科研成果获奖,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马陈华表示,目前厦门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体现在创新策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科技创新生态需要持续优化三大方面。
发现问题,如何改善?马陈华提出三点建议,一要汇聚高能级创新资源,强化创新策源能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要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加快未来科技产业园建设。三要优化高水平科技服务,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立“技术催生新需求”和“需求引导新技术”双向通道,打造一批可示范、可体验、可推广的科技新场景。
打造差异化核心商圈促进厦门消费提质扩容
市政协常委李莉在代表工商联界别活动小组的发言中谈到,在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上,厦门有三大方向可进一步提升:在打造新消费场景方面,商圈活力上岛内外差异明显,岛外缺少地标性的商业中心带动区域,也相对缺乏城市特色文化的打造和展示空间,且夜间经济生态圈开发不足;在孕育新消费模式方面,本地旅游资源和本地特色产品在直播电商和跨境电商推广过程中缺乏展示,分时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还有待加强;在创新商旅融合方面,城市特色定位过于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理念挖掘不深,城市品牌内容传统。
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李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打造和提升差异化核心商圈,基于各个商圈人员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差异化发展。二是整合厦门优势产业品牌资源,如将厦门最传统的旅游城市名片和厦门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认知度的产业、产品和品牌结合在一起,例如,厦门的影视(金鸡电影节)、游戏、咖啡(瑞幸)、嘉庚建筑(学村)以及元宇宙产业元素都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可与旅游产业一起,共同形成特色城市旅游竞争力。三是着力打造体验驱动型消费城市,积极结合本地具有较高年轻人知名度的品牌和产业,打造“微度假体验”。
充分发挥自贸区优势助力厦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当前,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崛起,自贸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战略前沿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已经成为发展跨境电商的重要平台。“厦门在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打造上成效显著,逐步形成寨上、机场、东渡、海沧、软件园三期等产业集聚区。然而,当前厦门跨境电商产业仍面临产业支撑能力较弱,缺少扎根本土的跨境电商头部企业;进口市场体量较小,进口保税仓建设滞后等问题。”市政协委员马英在代表致公党厦门市委的发言中表示。
马英在发言中提出五点建议:一要提升产业协同,促进自贸区跨境电商产业集聚。二要发挥厦门特色,打造自贸区跨境电商进口特色市场。三要深化政策创新,优化自贸区跨境电商监管体系。四要加强金融赋能,创新自贸区跨境电商服务体系。五要发挥物流优势,完善跨境电商国际物流枢纽。
数字化赋能 构建厦门红色基因库
厦门拥有众多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以及珍贵的历史资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许多珍贵的红色遗址、文物面临着自然侵蚀以及传承方式单一等挑战,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今年厦门“两会”上,厦门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王朝晖与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进川、厦门理工学院党委统战部部长陈越联名提交提案,建议通过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传承,构建厦门红色基因库,实现红色文化的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
王朝晖表示,厦门的红色资源分散在不同区域和部门,缺乏系统性整合,各相关单位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使得公众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厦门红色文化的整体脉络和丰富内涵。此外,现有的红色文化展示形式多以静态陈列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受限。
为此,提案提出构建红色基因库、拓展平台传播渠道、创新红色文化数字化展示方式、实现红色文化永久保护、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建议。其中,由政府牵头,整合全市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一个涵盖红色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文物资料、红色遗址等内容的综合性数字化红色基因库平台。基因库平台支持检索与提取,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检索、提取提供便利,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设立“城中村博物馆”,见证特区蝶变
随着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岛内城中村的拆除新建,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搬到岛外四区甚至离开厦门出“鹭”谋出路,给厦门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带来影响。今年厦门“两会”上,致公党界别提交了《建议设立“城中村博物馆”致敬特区合伙人 塑造就业友好城市形象》的提案。
厦门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厦门市委副主委刘军锋表示,城中村在城与村的二元规制下,体现着城市的发展节奏却又保留了村落的建筑肌理,也见证着厦门人、新厦门人、“厦漂”共建共享特区的历程。建议在岛内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择址建设“城中村博物馆”,收集已经拆迁和即将拆迁的城中村中部分可移动展品,如路牌门牌、有代表性的店招、有年代感的村民旧物等,以实体建筑和实物形式反映城中村变迁过程,作为城市发展的注脚,与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共同见证特区蝶变。
加强顶层设计,让“普职融通”更顺畅
一直以来,考上“一中”“双十”“外国语”等重点高中,是许多学生与家长追求的目标。与此相反,职业教育却普遍被轻视。“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长期影响着大多数人。
市政协委员杨筱娟建议,在增强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突破“重普轻职”狭隘观念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普职融通建设。需建立与普职融通相匹配的国家资格框架制度,让学生在社会认可、工作机会等方面都显示出与普通教育相近的价值,实现技能证书和学位证书等值。
设立市域“银发智库”平台,激发银发潜能
如何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前者有较多的讨论和应对,“老有所为”往往被忽视。
市政协委员何燕珍建议,未来可考虑把发展老龄产业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制定完善就业政策和规章制度,既能更好保障低龄老年人的劳动权利,又能更好释放人力资源红利。一方面,建议设立市域“银发智库”平台,盘点、整合和利用银发人群的智慧价值。这个智库可汇聚各领域的退休专业人士,如医生、教师、工程师、法律工作者和能工巧匠等,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开发具有银发优势的志愿服务项目。建立银发志愿者队伍,并与医疗机构、公共服务部门及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银发人员可以转化为医疗看顾人员、相互陪伴人员、专业技术维保人员、城市秩序维护人员等,使银发群体在医疗看护、公共服务、社区维护等领域实现其劳动价值。(记者 陈婧琳 钱玲玲 沈华玲/文 陆军航/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