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福建4月23日电 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是国际快速发展的尖端肿瘤治疗技术,兼具生物靶向与重离子效应,可以在细胞尺度内精准“杀死”肿瘤细胞,被誉为放疗领域的“皇冠明珠”,有望为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以及“十四五”加速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发展的大背景下,BNCT技术发展迅速。2022年10月9日,厦门弘爱医院与中硼医疗开展了我国首次基于加速器型的BNCT(AB-BNCT)人体临床研究,填补了我国在AB-BNCT领域的临床空白,引领中国在全球率先迈入AB-BNCT时代。
为进一步推动BNCT技术发展,加速BNCT临床转化和药物研究,提升我国在BNCT领域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23年4月22日,由厦门弘爱医院主办,中硼(厦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下称:中硼医疗)、中硼创新研究院承办的2023鹭岛BNCT技术交流会在厦门隆重举行。来自BNCT一线临床、药物研发及核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BNCT前沿趋势和热点问题,展望未来发展蓝图。
院长致辞:BNCT为癌症防治事业注入新力量
本次会议适逢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恶性肿瘤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肿瘤有效防治关系全民健康的实现。厦门弘爱医院院长应敏刚在开幕致辞中表示,BNCT是一种经济高效,医院适用性强,能够填补当前癌症治疗空白的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技术,也是厦门弘爱医院重点引进的高端肿瘤治疗技术。
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观点碰撞和头脑风暴,推进BNCT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助力医院肿瘤学科建设,打造以BNCT为特色的肿瘤领域区域中心,让广大患者受益。
厦门弘爱医院院长应敏刚
首例收治患者谈切身感受,BNCT让我重获新生
自厦门弘爱医院启动国内首个加速器BNCT人体临床研究以来,其后续治疗成效备受肿瘤学界和患者关注。本次会议请到了首例受试者阿东(化名)作为特邀嘉宾,现场分享BNCT治疗的切身感受和心路历程;并且厦门弘爱医院BNCT中心副主任、中硼医疗首席科学家刘渊豪教授在会上详细报告了首批次患者随访结果。
个子不高,略显瘦弱的阿东是一名90后肿瘤患者。因肿瘤复发,且病灶位置特殊,再次手术可能导致毁容。阿东拒绝了手术阔切,并尝试了多种治疗手段,但都未见任何好转,2022年,阿东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肿瘤的快速进展导致面部肿胀,张口受限。31岁的阿东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连吃饭和说话都成为一种奢望。
在潘建基教授团队的帮助下,阿东于2022年10月9日接受第一次BNCT照射治疗。“第一次照射后,感觉脸部肿块缩小了三分之一,可以逐渐正常进餐,整个人也觉得精神多了,有种焕然新生的感觉”,虽然已经过去半年,但阿东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感受。第二次照射后,阿东的脸部已经完全看不到肿块了,能正常与人交流和进餐,阿东的生活也逐步回归正常。
从最初的走投无路到如今的“重获新生”,BNCT让阿东重燃生命的同时,也给越来越多肿瘤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阿东的案例只是厦门BNCT中心人体临床研究的一个缩影,在会上,刘渊豪教授详细介绍了人体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截至目前,中心已经完成首批次14例患者入组治疗,合计18次照射。其中,头颈部肿瘤与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各7例。11例患者已经完成3个月随访,局部疾病控制率达100%。6例头颈癌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了完全缓解的表现(CR),3例患者部分缓解(PR)和2例患者病情稳定(SD);5例脑胶质瘤患者均出现了部分缓解(PR),达到了100%总体应答率(ORR)。首批次患者的初步结果证明了BNCT对于脑胶质瘤与头颈部肿瘤具有良好的局部疾病控制效果,对高级别脑胶质瘤的局部病灶有优越的治疗效果。这也为中硼医疗后面即将开展的注册临床试验(IND)申请奠定坚实基础和信心。
厦门弘爱医院BNCT中心副主任、中硼医疗首席科学家刘渊豪教授
本次临床研究的优异表现,除了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努力外,也离不开中硼医疗强大的产品力,中硼医疗自主开发的首台套加速器BNCT系统设备-极锋刀,采用特殊设计开发的射束整形体(BSA),达到了全球最高效能的中子束输出,在18.4 kW下成功实施BNCT照射。目前,最大可治疗深度(AD)达到11cm,照射孔径全开可达40 cm,各项指标均领先国际上其他同类装置。同时,中硼医疗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硼药BPA,采用冻干剂型更贴近临床使用,解决了传统水针剂型储存困难、运输不便等问题。除此之外,由于BNCT“药械联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特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各学科信息的碎片化,造成了沟通成本高、信息传递不即时,流程质控难等问题。为此,中硼医疗推出了RDMS系统,贯穿BNCT治疗全流程,涵盖TPS、摆位、照射信息、血硼浓度等内容,确保信息流的无缝衔接以及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减少人为错误,并且,RDMS系统可以衔接医院OIS接口,与医院信息系统结合,更便于临床使用。
接下来,中心将于今年秋季前开展第二批次人体临床研究,以探索更优化的剂量方案,同时极锋刀设备预计今年完成医疗器械型式检验,预计将于明年一季度开展注册类临床试验。
在科研方面,针对国内BNCT创新药物缺乏联合中子照射的药效评价平台,以及药物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发展瓶颈,基于首个医用加速器 BNCT设施,以及在剂量计算、放射生物学、微剂量学、药学评价等方面的技术积累,2022年,中硼医疗成立国内首个中子俘获药物评价与转化中心,衔接国内外高校院所创新需求,推动BNCT新药研发以及评价体系与标准的形成。
台北荣民总医院陈一玮教授对加速器BNCT人体临床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表示祝贺,期待项目后续再结硕果,造福广大患者。我国台湾在BNCT临床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次大会,陈一玮详细介绍了台北荣总执行反应堆型BNCT治疗流程的经验,典型案例与患者随访照顾措施。
台北荣民总医院陈一玮教授
核医学,BNCT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进步,离不开核物理、工程学、放射生物、化学、药学、核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其中核医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教授在主题演讲中,着重介绍了核医学在BNCT治疗以及硼药开发中的重要角色:核医学通过PET影像了解肿瘤对硼药的摄取,使BNCT治疗过程可视化,进行事前患者评估并指导治疗计划的制定。此外还可用于治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以及在新型硼药开发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霍力教授希望国内核医学科力量能够更多参与,助力我国BNCT临床应用与新型硼药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教授
台北荣民总医院林可瀚教授总结了台湾应用18F-FBPA PET/CT显像技术在BNCT诊疗方面的临床经验和实操技巧,包括患者治疗前的评估,剂量计算,以及治疗后的随访评估等,帮助核医学医生提升BNCT诊疗技术水平。
台北荣民总医院林可瀚教授
聚焦前沿,共话BNCT新药研发进展和策略
BNCT是药械联合应用的创新医疗技术。新型硼药的开发一直是BNCT技术的关键要素,含硼药物能否被肿瘤特异摄取直接决定了BNCT的治疗效果。就像特斯拉在追寻更有效的新能源、OpenAI在探索更高级的人工智能。在BNCT领域,研究者们也在不断寻求更理想的载硼药物。
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国内顶尖高校、医院、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带来新型硼药研发领域的前沿分享和各自研究成果。
近年来,由于纳米粒子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光学特性、能与多种肿瘤靶向配体结合以及可扩展的多功能性等, 成为新型硼药的研究热点。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钱志勇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树状大分子类、脂质体类、聚合物类等多种纳米硼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基于纳米技术的硼药是高效的硼转运载体,可通过阻止网状内皮细胞的截获而延长硼药在体内的循环半衰期, 增加硼药在肿瘤中的摄取,可有效提高BNCT治疗效果; 且纳米粒子类的硼化物种类繁多, 药代动力学性质可根据需要改善, 连接不同靶向分子可靶向不同肿瘤, 是最具应用前景的硼携带剂之一。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钱志勇
台北生医工程与纳米医学研究所陈仁焜教授的报告为《BNCT的精准策略》,从多个方面探讨BNCT增敏机制和减少毒副作用的方法策略。
南京大学医学院胡一桥教授分析了传统BNCT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肿瘤代谢靶点研究现状,以及通过利用肿瘤对营养的高需求,开发的靶向递送硼药和纳米药物载体。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药学系李广哲教授介绍了第三代硼携带剂的发展,包括:含硼金纳米颗粒、西妥昔单抗偶联硼剂、卟啉偶联物、cRGD多肽偶联BSH、核酸衍生物、氨基酸衍生物等,并报道了BSH偶联药物的开发,通过生物偶联技术,可以有效改善BSH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提高BNCT治疗效果。
彰化师范大学化学系许铭华教授介绍了用于BNCT的含硼笼状化合物的研发进展。
淡江大学化学系潘伯申教授的报告综述了多个新型含硼药物的合成路线以及研究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袁振伟教授展示了基于氨基酸靶向的新型小分子含硼药物,通过以小分子,多肽和抗体为基础的策略,改善硼的肿瘤传递或摄取,包括氨基酸,核苷,糖类,卟啉,多肽和抗体偶联物修饰硼源,并进行了细胞摄取能力研究、体内硼分布研究、急性毒性考察等。
碳硼烷是一种二十面体笼状化合物,含有多个硼原子,可增加硼在肿瘤细胞中的有效载荷,因此在BNCT新药研发中,备受关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马文丽介博士绍了用于BNCT的碳硼烷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
总体而言,本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展示的各类新型硼化合物,各具特点且潜力巨大,相信在中硼医疗国内首个中子俘获药物评价平台的支持下,未来必将获得靶向性更好,更具临床优势的新型BNCT药物,持续推动BNCT疗效提升和适应症拓展。
追风赶月莫停留,奔赴BNCT新征程
随着癌症发病率逐年提高,人们对于更先进的肿瘤治疗手段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国内对于BNCT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从国内首台套加速器BNCT系统设备研制成功,到首座加速器BNCT中心落成,首次人体临床研究顺利启动,再到首位患者的“重获新生”,以及本次会议上刘渊豪教授带来振奋人心的人体研究阶段性成果。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让BNCT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临床,让无数患者燃起“希望之光”。追风赶月莫停留,让我们以本次交流会为契机,携手共进,奔赴BNCT新征程,助力中国肿瘤防治事业更上一层楼。(文:王梅娟 郑君宏 图:厦门弘爱医院)
全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