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发祥地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湖里区建区35周年回顾与展望”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现场。
湖里区加快“两高两化”中心城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坚实成效。图为厦门海上世界。施辰静 摄
1987年,国务院批复在厦门岛北部增设湖里区,35年来,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在这片生机勃发的热土上接续奋斗,开创荣光。
12月21日,适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一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厦门经济特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研讨会在厦门湖里神山举行。当日下午,此次研讨会的分论坛“经济特区发祥地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湖里区建区35周年回顾与展望”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举行。
35年风雷激荡,35年风雨兼程,湖里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拼搏奋斗,锐意进取,实现了从一个半耕半渔的落后郊区发展为一个初具“两高两化”特质的中心城区的历史性跨越,交出了一份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优秀“成绩单”——财政收入增长4826倍、GDP跃升1454倍、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25倍、人口增长19倍,城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在这片特区发祥地上,到处涌动着蓬勃的生机。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实施《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努力为全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多作贡献。”湖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奋勇前行
抢抓机遇书写新华章
当天,来自厦门市、湖里区以及省内高校的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在神山——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厦门岛的地方,开展了一场深入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共同研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
“厦门经济特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人。要建设一支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事业中来。”主论坛上,全国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福建省委党校教授李新生如是说。
通过举办“经济特区发祥地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湖里区建区35周年回顾与展望”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立足他们对厦门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深邃思考,分享观点、交流经验,这种思维的激荡也是迈向新征程的特区发祥地继续前行的力量来源。
研讨会上,华侨大学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丁国炎以“为建设具有自由港特征的经济特区而努力”为题发表演讲,助力特区探索发展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向;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则从金融经济层面探讨了如何在当下寻找增长点,以促进厦门高质量发展;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陈伟强带来了“沿海经济特区发展的观察与思考”,结合历史经验为特区发祥地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与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发布,湖里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热血沸腾。”在湖里区相关负责人看来,把贺信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湖里区以举办研讨会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厦门“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特区精神、神山战斗精神、海堤精神,继续加快“两高两化”中心城区建设。
借风使力好扬帆,过去一年,湖里区工业增加值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建筑业三级资质以上企业增至728家,产值加快迈入“千亿级”规模;率先出台全国首个母基金扶持政策,新落地139个金融投资项目,注册资金达290亿元;软件业规模占全市比重提高至11%,增速位居各区前列。
拼搏创新
特区发祥地加速蝶变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建区35周年来,湖里区始终保持闯劲韧劲拼劲,在一次次国家战略、重大机遇中,拼搏创新,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民生福祉、构建和谐美丽城区等为奋斗目标,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数据最有说服力。十年间,湖里区GDP从737亿元增加到1539亿元,总量位居全省县区第四位;常住人口人均GDP从7.28万元增加到14.92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2021年总量443亿元,成为中国工业百强区;财政总收入从88亿元增加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2.8%,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获评2021年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湖里区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切实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每年超过70%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十年来,湖里区相继落户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8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面覆盖,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区;建成投用7个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总数3695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80张,位居全市第一;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次,累积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1.8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8万人次。
环境优美,魅力宜居。湖里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成38个口袋公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6%,人均公共绿地10.86平方;东部片区,湿地公园、湖边水库以及星罗棋布的100多公顷城市绿地公园,共同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在这片特区的发祥地上,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与绿地芳草和谐共处、相得益彰,绘就了一幅高颜值城市画卷。
……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新起点新征程上,湖里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抢抓机遇、踔厉奋发,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记改革开放是经济特区不变的“根”和“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干笃定前行,用奋斗诠释特区发祥地的使命担当。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湖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湖里区将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强化抓重点抓难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推进突破东部金砖数字新城建设、西部和低效工业用地盘活等十大重难点工作,推动全局工作呈现新面貌、迈上新台阶。
声音>>>
1.华侨大学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教授丁国炎:
湖里区要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中寻找发展机遇,要深入发掘特区文化历史资源,着力提升城市形象;要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城中村改造升级,持续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区。
2.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
湖里区要通过实施城市更新、提高城区空间复合利用率、改变土地出让模式等方式,于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加快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建设。
3.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陈伟强: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湖里区要加强人才的有效培育、管理和使用,厚植人才创新发展的沃土,下大力气吸引和培育青年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才,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更多人在厦门这座城市追寻和实现科创兴国报国理想。(廖丽萍 邓婕 黄鑫 罗剑 陈瑜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